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238013       资源大小:13.4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品读文中三次"笑"的意趣,学习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 写法。(重点)2 .探究苏轼"见闻之知”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难点)3 .多维度解读文本,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释石钟山得名由来, 提升分析、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 .阅读历代学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文章:唐李渤辨石钟山 记,明罗洪先游石钟山记,清俞械春在堂笔记,清曾 国藩石钟山名考异,潘柏金石钟山记的前世后生,完 成下列表格。作者石钟山得名由来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苏轼罗洪先俞槌曾国藩潘柏金2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你赞同哪一种说法,或者你有什么新 的见解?依据是什么?提示:可以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或咨询其他 学科老师,尝试运用地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分析石钟山 得名由来。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石钟山记的脉络结构:全文围绕石钟 山得名由来这一核心问题,由作者质疑开始,到亲自探查、解疑, 最后抒发感想,揭示文章主旨一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 无"。现实中的石钟山是怎样的一座山?大家看图片(PPT :石钟山 图片,略)。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400米,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 因石钟山记一文而名满天下。清代学者吕留良在晚村精选八 大家古文中评价此文:"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 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究竟有何魅力?苏轼的"翻案" 为何会引发后世无数的争论?二、细读文本,解析“三笑”蕴含的意趣(-)文中写了苏轼的三次"笑"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三次"笑" 的含义。(学生讨论,老师适时点拨。)1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余固笑 而不信也。明确:第一次"笑",是因为小童的举动幼稚可笑。这个"笑"字体 现出苏轼从容自信的神态。追问:苏轼仅仅是在嘲笑寺僧和小童吗?明确:表面是笑寺僧和小童,实则是笑李渤,因为小童的举动 是受李渤观点的影响。2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脓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嶷坎 锋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点拨:阅读文中描写实地考察石钟山过程的文字,注意环境描 写的作用,联系苏轼夜探时的行为和心理来分析。明确:(1 )第二段夜探石钟山的过程,作者采用比喻、夸张、 拟人等文学笔法,极力渲染夜景的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凸显 了实地考察的困难,为下文写释疑之后"笑"得轻松愉快、欣喜自豪 埋下伏笔。(2)苏轼克服困难最终找到事情真相,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推翻前人的谬误。这是一种胜利的笑,尤其是面对儿子苏迈而"笑", 把一个父亲在儿子面前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追问:你对"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嶷坎锋整者,魏庄子 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有怎样的感悟?点拨:这里涉及两个典故,春秋时周景王为"宣布哲人之令德, 示民轨仪",命铸"无射"钟,并把国家律文铭于其上;歌钟是春秋 时郑国献给晋侯的礼物,晋侯分一半给有功之臣魏庄子。可见"无射" "歌钟”不是普通的乐器,是上层社会权力的象征,其演奏的音乐不 仅有悦耳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实为"洪钟”。明确:(1 )苏轼由水石相搏发出的巨大声音联想到古代音乐,"无射""歌钟"都是钟名,与郦道元''声如洪钟"的说法一致,所以他发 出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感叹。(2 )苏轼之所以认为水石相搏的声 音好听,是其心理作用,衬托出他找到真相的喜悦和兴奋。此外, 苏轼对典故的熟稔,也是自身学识渊博的证明。3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明确:这次的"笑"发生在苏轼考察石钟山之后的总结反思之时, 是对李渤观点的彻底否定,是对李勃浅薄见解的嘲笑,流露出其自 恃高明的心态。(二)结合三个"笑"字在行文中的作用,思考:本文在写作手 法上与一般游记是否相同?明确:三次"笑"出现的情境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对寺僧使小童 持斧扣石的不以为然的"笑",第二次是夜探发现真相后轻松愉悦的 "笑",第三次是总结反思时全然否定谬误的"笑"。"笑"字贯穿文章的 质疑一解疑一反思三部分内容,是行文的线索。三次"笑"也可看出 本文区别于一般游记的写法:本文是一篇具有考辨性质的游记,与 一般游记以景物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传统写法截然不 同,三"笑"把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错综运用。特别是 记叙、议论的运用,详述事实,证明观点,驳斥谬误,具有鲜明的 理性色彩。(三)"三笑”背后体现了苏轼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探究,请 用具体示例说明本文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精神?示例1 :质疑批判精神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苏轼基于生活经验对此提出异议,他 认为仅仅是大石头与风浪的搏击是不可能声如洪钟的;对唐代李渤 的“叩击”说,在苏轼看来,即使李渤亲自"访其遗踪",但这种找两块 石头敲击一下就得出结论的做法显得草率。苏轼博闻强识,同时还 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即使从寺僧那里看到,"叩击"说已经成 为共识,苏轼仍然不迷信,不盲从,这种质疑批判精神尤为可贵。示例2:科学实证精神苏轼对于前人的质疑是严肃认真的,思 考也是严谨的。这也是他要亲自探访解开疑惑找到真相的思想基础。 他先去寺僧那里访谈,又在夜晚亲临现场探查。于暮夜月明,泛舟 江上徐而察之”,找到声音的源头,他并没有就此下结论,而是 继续探查,发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 吞吐"此刻听到"藏坎锋错之声",与刚才的"噌脓"声相应,"如乐 作焉",至此真相大白。苏轼通过周密的考察,目见耳闻,全面判断, 才得出自己的结论。示例3 :渴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苏轼的考察不是轻而易 举的,既要克服外在的困难,又要战胜内心的恐惧。文中对此有生 动的描写:"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种阴森可 怖的场景,解释了"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原因。苏 轼在实地考察中体现出来的勇气和魄力,让人由衷地钦佩。小结:苏轼通过亲身实践,找到真相,由此发出了强烈的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可乎?"这句话点明全文主旨,苏轼 记游不是为了纪念一段旅途,而是在于表达见解,引发思考,这体 现了苏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批判精神。这正是本文留给后 人的最大的思想财富。三、阅读比较,探究苏轼“见闻之知”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阅读李渤辨石钟山记,你认为李渤是否应该被嘲笑? 请结合具体文句谈看法。点拨:抓住文中描写考察过程的关键词句,比较李渤的考察过 程及写作意图与苏轼有何异同。明确:李渤被嘲笑实属冤枉。(1)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 写自己是"幽栖”于此地的,说明李渤对石钟山的熟悉程度要大于路 过的苏轼。(2)李渤的观点并不是主观臆断,也是经过亲自考察之后才 得出的结论,而且李渤的考察"跻崖穿洞""询诸水滨",苏轼 的考察只是旁观,前者更细致,更深入。(3 )李渤写此文是为了“聊刊前谬",其勇于纠正前人谬误的 认真态度和批判精神与苏轼如出一辙,同时李渤的“留遣将来”的谦 逊也显得境界高于苏轼。因此李渤不仅不该被嘲笑,反而应该受到 赞扬。(二)通过课前概括罗洪先游石钟山记、俞械春在堂笔 记、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等文章的观点及依据,你认为苏轼亦为后人所笑,原因是什么?苏轼的考察存在哪些问题?明确:(1 )苏轼考察的时间是“暮夜月明"之时,夜晚的能见度 有限。(2)苏轼只考察了一次,看到的是一时一刻的石钟山,考察 不够全面,应该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多去几次。(3)苏轼忽略了郦道元所处的北魏,与李渤所处的唐代以及 自己所处的宋代,三人所处三个不同时代,石钟山山体结构和石质 可能会发生变化,苏轼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讨论, 回答能言之成理即可。)(三)分小组讨论,探究苏轼"见闻之知"观点的思想价值及其 局限。苏轼对石钟山的考察存在维漏,那么,你认为苏轼基于此次 考察得出的"见闻之知"的认识是否可靠呢?请说明理由。明确:苏轼的结论确有可商榷之处。他注重"目见耳闻”,近距 离地观察事物,获得更直观的印象及第一手资料,值得肯定。但"见 闻之知”也存在问题:(1 )眼见不一定为实,例如"海市蛰楼""杯弓 蛇影";(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直接的观察, 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3)观察者的主观性在所难免,不同 的人观察石钟山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小结1'见闻之知"固然比"主观臆断"可靠,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为了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地认识事物,我们不仅要有直接经验, 也要借鉴他人的经验,特别是书本知识,应对问题做全面的考量。四、多维度解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对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你赞同哪一种说法?或者你有什么新见 解?依据是什么?(学生依据课前网络检索和阅读的相关文献,以及请教相关学 科老师,分享运用地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分析石钟山 特有的声音及外形的成因,推理判断石钟山得名由来,提出自己的 看法,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老师点评,注意把握原则: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表达清晰;科学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思维方法的运用 是否恰当;可以让学生相互纠正。)五、课堂总结文学家靠心灵和情感感知世界,科学家用实证和逻辑感知世界。 石钟山记用文学笔法记录了一次具有科学性质的实证探究,在 文中,文学和科学发生了奇妙的交叉,引发了无数后人的研究兴趣。 当今时代的发展,让文学和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对真理的发现 与探索则是曲折而漫长的,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文化 素养,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做出更好的判断。六、布置作业1 .对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请你运用地理、物理、化学等现代 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说明文。要求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有条理。2.苏轼为何对石钟山的命名感兴趣? 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王安石新法之争"及"乌台诗案”等历史 背景知识,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事项

    本文(《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