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诗词选粹.docx
西塞山诗词选粹陈李杨20220204西塞山:西塞山位于黄石市城区东部长江南岸,险峻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纷陈的胜迹为实物主体,以道仕袱古黄石城多经沧桑的变迁史和年代久远的古诗词为重要文化内涵集合而成。主要景点有: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被钟乳石封闭。洞 门刻有“桃花古洞”四个字。1985年,去古洞必经之险道“一线峡”被拓宽,并安装了 90米长的铁链护栏,以保障游客安全,洞下是古钓鱼台。摩崖石刻山体东北悬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飞来船"、"鳌鱼石“、“虎豹关”、“蛟龙窟,“云林得意“、“震标仟仞“及“钟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随岁月褪去。在西塞山临江面的一块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由此东移则有明进士吴国伦的“龙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两侧石壁众多石刻中,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写的“西塞山”三个大字,镌刻在洞左侧江崖壁上,每字见方5米,甚为壮观。西塞山铁桩在桃花洞右侧的矶头上有一铁桩,高8. 2厘米、宽3厘米、西塞山风景区图集二 厚一厘米,铁桩中间有槽,旁边还有一锲。传说是吴王孙皓铁锁横江的遗迹。龙窟寺在西塞山东边山下,是唐代遗址。1986年已部分修复。相传寺内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来的牡丹花,该地一贾姓人家丫头逆主人之意助一穷秀才赴京赶考后屈死,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寻恩到此,丫头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变成洁白芳香'艳色迷人,二战期间该花被日本人抢走。北望亭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北峰山巅,此处可俯视江涛奔腾东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绿万顷。亭正门“北望亭”三字为樊稼生题写。亭北面有对联,上联:骋怀今古千秋事;下联:放眼乾坤万里心。南面亦有对联,上联:形胜在吴头楚尾;下联:风流于古往今来。西塞山牌楼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动工兴建,1988年12月竣工,总投资12. 3万元。牌楼上“西塞山”三个大字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题写。全长1.7公里的西塞山专用公路从牌楼下穿门盘山而上,直达山顶。道仕漱道仕湫在西塞山脚下东侧,这里在历史上先后设置过京都、西陵县、土复镇、楚雄镇、道仕漱镇、市和黄石城等。在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曾是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陆、空三军猛攻西塞险隘,使道仕漱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古镇雄貌现已踪影全无。古钱窖尽管道仕袱的古镇雄貌现已荡然无存,但在此处的六次古钱窖发现,却能证明其古代的繁华。古墓葬解放后,在西塞附近,曾多次发现古代墓葬。汉墓群1955年,在道仕袱取土修筑江堤时,发现八座汉代砖室墓。出土文物有凿金片、五铢钱、货泉、铜镜、铁刀、四耳壶等。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建安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1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南北朝江淹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潺渡夕涧急。嘈嘈晨鹃鸣。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松气鉴青蔼。霞光银丹英。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结友爱远岳。采药好长生。当畏佳人晚。秋兰伤紫堂。海外果可学。岁暮诵仙经。2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南北朝何逊露清晓风冷。天曙江晃爽。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黯黯连嶂阴。骚骚急沫响。回楂急碍浪。奉飞争戏广。伊余本蠲客。重璞复心赏。望乡虽一路。怀归成二想。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年事以蹉在。生平任浩荡。方还让夷路。谁知羡鱼网。3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唐李白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秋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龙怪潜溟波,俟时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鉴赏】诗的前四句,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扬帆的航船,借着天赐的良风破浪前进。诗的一开头,笔调还是轻快与豪迈的。笫二句却变得沉重起来:尽管天赐良风,但水上行役的困苦,并没有得以减缓。天明的时候,航船来到了西塞山,这时,诗人想到了一个“投沙伴”。李白这里用了一个“贾谊投沙”的典故。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被朝廷贬为长沙太傅。李白借用这一典故,表明此时流放被贬的心情。诗的中间四句,笔锋一转,由叙事转为状物。对眼前的西塞山,作了一番精彩的描绘:直入江心、危峰耸立的西塞山。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形成了一个弧形的江湾,在巨大的漩涡中,山峦和群峰仿佛在回旋奔跑着,惊涛拍岸的悬崖俏壁,拦腰把江水斩断。由上游千山万水汇成的滔滔急浪,撞击着西塞的山崖,发出震耳的响声,大江东去,把下游的百川灌满。这一段写得何等地气势磅礴,何等地壮怀激烈。把西塞山的雄奇险峻描绘得大气磅礴、活灵活现。诗的后四句,诗人借用西塞山上飞翔的鸟,来衬托自己愁怅的心情。联想当年屈原流放的惨景,来抒发自巳离骚的凄凉。你看,西塞山上一群鸟儿在自由地飞翔,而我巳经失去自由了,发愁的是春光太短。只好空怀一腔热血,行吟在长江畔边,只好将我在西塞驿站苦吟的诗篇寄给你,我亲密的战友裴隐。李白的西塞诗,虽然没有刘禹锡的诗那样壮怀,也没有张志和的诗那样明快,但仍然是那样的飘逸与豪迈。出语率真,情感真挚,或悲或喜,或怨或嗔,充分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毫无矫揉造作之处。李白在西塞山待得时间并不长,第二天,他带着对这座千古名山的眷恋离开了,但他留下的这首诗,却以豪放飘逸的诗风,纵恣多彩的笔调,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黄石大地山川风物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给黄石人民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4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鉴赏】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殿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蹶鱼正肥时;青磐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瘴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桃花流水蹶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鳏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磐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磐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箸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鳏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5 .西塞山唐韦应物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鉴赏】诗人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咏千古兴亡之事。开头两句,把西塞山描绘得十分雄伟。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峦攒聚,远望若波涛奔驰之状,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读了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岑参的诗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势从千里奔”句中的“奔”字,把山势写得雄伟、奔放、飞动。西塞山基压江潮,面临长江,它那千里奔腾之势,入长江则戛然而止,“直入江中断的“断字下得干净利落。这两句诗是咏西塞山的名句。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西塞山”条即引录了韦应物的这两句诗。“岚横秋塞雄”句,“岚”指山中的雾气,时至秋日,雾气横绕西塞山,气象氤氯,更增加了西塞山的雄伟。“横”字加强了山岚的凝重之气,“秋”字点出时令。“地束惊流满”句,写出了西塞山下江水的浩荡和湍急。“束”即束呢,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用“地束”二字写西塞山的隘口十分恰切。秋天本来是大水襄陵的季节,西塞山附近因江面变窄,形成一个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约束,来势凶猛,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惊流满'的“惊”字,写出了长江的水势。此诗仅四句二十字,但把西塞山的雄姿、地势特点和山下的江水写得很有气势,很有特色,堪称一首优秀的山水诗。6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鉴赏】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溶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沉”、“出”写出了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