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4伴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翻修手术进展.docx

    • 资源ID:1222803       资源大小:12.4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4伴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翻修手术进展.docx

    2024伴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翻修手术进展本文标题:伴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翻修手术进展本文作者:首都 医科大学王佳璐、黄菊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菅凤增、张璨; 本文来源:几中国医疗设备,2023,38(08):143-147.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 站,神外前沿转载已经获得医脉通授权。伴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 AAD )的卢页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 Bl)是先天性卢页颈交界处畸形的一种。造成此类疾病的原 因多以先天发育异常为主,即枕骨末端、寰椎和枢椎骨质发育异常,这些 异常发育的骨质使寰枢椎关节面产生形态异常,导致寰枢椎关节间应力增 加,逐渐产生脱位并随时间加重,导致齿突突入枕骨大孔内造成颅底凹陷。这些形态学异常的改变会使枕骨大孔的矢状径减小,延颈髓及脑干的腹侧 压迫增加,导致神经损伤。进一步可同时导致脑脊液循环中断,引发Chiari 畸形、脊髓空洞症等。据临床数据统计,该类患者手术后伴并发症概率高 达50%o早年有学者采用伴或不伴内固定的后路减压手术对此进行治疗, 但并未达到理想的结果,且在减压失败后再次进行翻修手术会面临更大的 困难。本文总结近十年AAD的BI患者后路减压失败后的翻修手术相关研究进 展,拟从实施翻修手术的原因、手术治疗策略、相关辅助技术及对此类翻 修手术的未来展望4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1 .翻修手术的原因由于AAD的BI并发症较多,病患往往罹患颅颈交界处畸形的综合征。 在早期临床治疗中,由于对BI认识不足,以及颅底射线硬化伪影所带来 的影像学不易观察等,该疾病常被误诊为单纯的Chiari畸形,并仅接受 临床上传统的针对Chiari畸形的单纯后路减压手术。为取得较好的减压效果,该手术需要加宽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以减 小其对神经的压迫。由于没有同步进行内固定手术,寰枢椎关节不稳的根 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同时由于术后密质骨的减少,其不稳定性 相比治疗前反而加剧,可导致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这也是目前临床上 进行翻修手术的最常见原因。在部分儿童患者中可以发现,相比成人,儿童的椎弓发育更加细小,因此 多采用钢丝固定等方法。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儿童的骨性结构 也并不牢固,该类患者的临床失败病例并不少见。在一些先天畸形如唐氏 综合征的儿童患者中,因骨密度低、韧带松弛、关节高度屈曲、齿状突发 育不全等原因,也极易发生继发脱位。此外,常见的翻修手术原因还包括初次手术不彻底、内固定失效、感染、 植骨不融合或假关节形成等。手术主要涉及枕骨大孔、寰椎和枢椎,存在 初次手术的瘢痕组织、密质骨减少、寰枕融合及废旧制钉器材遗留问题。2 .手术治疗策略由于进行过初次手术,患者常表现为手术区域局部解剖结构遭到破坏,枕 骨大孔以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失,同时存在较为坚硬的疤痕组织以及未融合 的植骨等。因此,针对此类患者进行的翻修手术难度较高,且单纯牵引不 能达到效果。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将AAD的Bl患者翻修手术的技术 分为3类: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入路和后路入路。2.1 前后联合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是针对AAD的BI患者所实施的翻修手术中最普遍,也是 最传统的手术方式。一期经口松解后路复位技术为经口咽入路进行关节间 松解后,再进行后路融合固定。此过程通常会在导航模板的指引下置入枢 椎椎弓根螺钉及寰椎侧块或椎弓根螺钉,以及枕骨螺钉。该方法的优势为 避开原先的手术瘢痕进行松解,可避免组织过度切除、减少出血量和降低 硬膜撕裂或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但因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体位变化, 所以较为复杂且手术侵入性强。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余并发症均增加,这 也就限制了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在翻修患者中的应用。2.2 前路入路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钛板技术(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 )可经口咽松解后直接牵引复位,同时逆向置入螺钉进行固定。该 手术方式适用于Bl伴难复型脱位的患者,尤其适用于后路术后翻修或不 宜从后方入路手术的患者,可避免原先的手术瘢痕区以及寰椎枕化等的限 制,相比较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创伤与风险均降低。但该类术式的口咽部切口属于2类切口 ,TARP所用的钢板体积较大,操 作不便,出现肺炎、脑炎等感染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Zou等随后提 出了采用颈椎压力固定器(C-JAWS )进行前路手术的固定,具有较为满 意的复位率、骨性融合率,同时也降低了经口手术的并发症发生。2.3 后路入路后路入路手术适用于合并难复型脱位的Bl患者,尤其是寰椎未枕化,即 寰枕未融合的患者。Duan等曾在减压失败的患者中实施Goel技术,证 实其也能够在翻修手术中应用。经过Du等的改进,采用寰枢椎后关节直 接复位固定融合技术作为翻修手术的最新手术方式。该技术使用关节内植 骨代替间隔物实现关节内融合,固定时不合并枕骨,更适用于既往枕下减 压的患者。Sun等则采用改良的双皮质螺钉和枕骨钢板后路枕颈再植术,增强了翻修 手术中螺钉的稳定性。与以往其他手术方式相比,不断更新的后路入路手 术方式更加简单、安全和高效。目前不同病例的手术策略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谨慎权衡。一般来说手术应当遵循压迫与减压部位一致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部分患者在初次手术中接受了后路内固定手术。据Smith等和OkamotO等统计,初次手术发生棒钉断裂率约6.8% ,融 合失败率约4.2%0在翻修手术过程中需要取出初次手术的已失效手术器 械,必须经后路入路进行摘除。同时,随着技术的革新,部分学者也依据 患者的个体情况对手术方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如Tang等曾对一名翻修 手术患者进行过单阶段后-前-后入路手术,以避免经口齿状突切除,并 获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3 .相关辅助技术翻修手术相较于初次手术的患者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患者 的手术区域存在大量瘢痕组织;患者可能曾经进行过后路内固定,有 残存失效的手术器械;椎动脉的走形更为复杂多变。以上问题加上寰 枢椎脱位伴BI的手术本身位于颅底区域等,都为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带来 了难题,也给许多新兴的辅助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前景。螺钉技术是寰枢椎 脱位相关手术中重要的一环,目前所使用的螺钉技术都是在Goel等、 Harms等、MelCher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所得。大多数进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均存在后方的金属植入物。对于去除金属伪 影的需求也推进了相关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以滤波反投影为基础 的直接插值法开始,利用插值技术替换原始投影数据中受金属物污染的数 据,以此来达到去除金属伪影的目的。但该过程可能会造成投影数据中一 些组织信息的丢失,继而产生其他伪影。双能量CT可利用基物质分离原理,计算任意X线能级下的单能谱图像, 从而实现单能谱成像(40190 keV ),选取最佳的输出图像的能量值,以 得到不同物质之间最佳的对比度,利用更高能级的单能谱图像去除金属伪 影。最新的iMAR迭代去金属伪影算法结合了既往3个成功的方法:射束硬 化校正、标准化正弦图修复和频率分裂,通过在重建过程中重复正规化的 正弦曲线和自适应正弦曲线的混合步骤,迭代细化校正过程。该技术不仅 能够应用于翻修患者的术前评估,还可用于术后检测,以提高预后效果。椎动脉损伤仍然是翻修手术当中的热点话题,严重者可造成偏瘫,甚至死 亡。普遍认为,造成椎动脉损伤的原因为对寰枢椎解剖学知识的不了解, 复位效果不佳以及手前评估和术中监测不到位。部分学者结合实际临床手 术情况对国人的寰椎后弓、侧块以及椎动脉走形进行了测量,配合统计学 手段对寰推后弓进钉点和进钉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临床以及相关教 学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固定螺钉通道。缺少经验的外科医生可通过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进行手术学习,但成本均 较高,也间接导致TARP等学习周期较长的技术不能被推广。以往病例指 出,椎动脉损伤多发生于椎动脉高跨等椎动脉畸形的患者当中。因此,对 于椎动脉走形的判断直接影响手术策略和预后效果。大多数翻修手术的患者因进行过初次手术,椎动脉走形已被改变,加上周 围瘢痕组织的存在,使其更不易判断。目前临床上常使用于评估椎动脉的 方式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QPhy ,DSA CT血管造影(CT Angiogqphy , CTA )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Qphy , MRA )等。其中,DSA空间分辨能力强, 但具有有创、辐射高等缺点;翻修手术对于周围骨性结构关系的高需求, MRA在该区域的成像分辨率较低。因此,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技术为 CTA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容积CTDSN Volume CTDSA ,VCTDSA 该技术具备图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等优点,且可直接去除骨性结构干扰, 更直观地判断椎动脉走形。Tu等认为,最新的计算机辅助3D打印系统相 比较传统的三维重建能够提供更多有关患者个体的解剖结构信息。1:1复 刻患者的解剖结构,使得术前准备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4 .总结与展望由于AAD的Bl常伴随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等彳主往不易进行诊断。该类手术最本质的目的在于解决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问题,随后相关并发 症嵯得到缓解。由于实施过初次手术,使得翻修手术往往伴随难以预测 的困难。同时,从文献检索过程中可以看出,翻修手术相关文章也比较少, 手术策略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要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在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技术上,已经可以通过相应的算法来解决早期颅颈交 界处、金属植入物容易出现的射线硬化伪影的问题,以及通过CTA提前 对患者的椎动脉走形进行评估,避免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 至结合数字建模技术,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期望可以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 普及。临床的需求不断促进辅助设备与技术的革新,后者又为临床研究提 供更多有利手段。

    注意事项

    本文(2024伴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翻修手术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