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docx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钢筋工程(-)预防钢筋材性的缺陷的措施L严格执行钢筋进场的一整套验收制度,包括检查出厂证明书,作机 械性能试验,进行外观检查,核对钢筋的品种、规格等。2、发现脆断现象或焊接性能不良,应作化学成分检验。3、重视钢筋的保管工作,防止机械损伤或沾染油污。需要在现场存放 较长时间的钢筋应堆入仓库或料棚,并用垫木垫起20厘米以上,防止浸水 或受到雨露浸蚀。钢筋应按不同等级、规格分批挂牌堆放。严禁各种钢筋 无牌混杂堆放。4、不符合要求的钢筋必须退货;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 留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二)预防梁、板的受拉钢筋有效高度减小的措施L梁、板底受拉钢筋下要用规定厚度的预制水泥垫块垫稳,不得用石 子、碎砖代替,也不能用两块薄垫块合成一块使用。2、严格控制梁、板的截面高度、特别是悬臂板根部的截面高度。3、负弯矩钢筋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板内负弯矩钢筋可用撑筋,也可 用铁丝吊在楞木上;负弯矩钢筋必须扎牢、放稳。4、板内预埋管应穿在负弯矩钢筋之下、弯矩钢筋之上。5、对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钢筋布置以及板内主、副筋的正反方向等易出错构件的钢筋布置,必须交底清楚,尽可能做好标记,避免产生差错。6、钢筋绑扎、安装完成后,必须认真进行隐蔽工程验收,仔细检查弯 矩钢筋及负弯矩钢筋的位置;浇捣混凝土前应进行复查,必要时应采取加 固措施;浇捣混凝土时应配备专人"看钢筋",如有移位及时修复。混凝 土工也应该懂得尽量在操作过程中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移位、变形。浇混 凝土时不准移动钢筋。(三)预防柱内纵向受力钢筋移位的措施1、下柱伸出柱顶部分钢筋至小应加一道临时箍筋,箍筋尺寸应比上柱 箍筋缩小,使上柱钢筋正好在外侧与下柱钢筋联接,再用木框或铁框卡住, 牢靠地固定下柱伸出钢筋的位置。2、上柱钢筋与下柱伸出钢筋应绑扎或焊接牢固。上柱与已移位的下柱 伸出钢筋联接时,应保持上柱钢筋的设计位置。3、柱身钢筋应按要求每隔800mm左右用带铅丝有凹槽的水泥垫块扎 牢,紧贴柱模板,固定位置。柱子纵筋与箍筋应按要求扎牢,经检查无误 后,再封柱子模板,柱子纵筋应保持顺直。4、浇捣柱凝土时严禁拆除柱顶的固定框架及临时箍筋,不得强行弯折 伸出钢筋,注意保持伸出钢筋的正确位置,不得用震动器强行撬震柱子纵 筋,防止绑扎松扣及水泥垫块脱落,(四)预防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的措施L水泥垫块施工前准备好水泥垫块,水泥垫块应按级配比认真浇捣,并加以养护, 保证其必要的强度,垫块厚度正确。垫块的间距一般为800mm左右,以垫块间的钢筋不下垂为准。梁、 柱的垫块应垫在纵筋处,板、槽的垫块应垫在钢筋交叉处。垫块应垫稳,柱的垫块要扎牢,防止移位、脱落,严禁用碎石、碎砖 充作垫块。2、浇捣混凝土前要检查水泥垫块等措施是否完好,浇捣混凝土时要注 意保护,使保护层有一定的厚度。3、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的施工误差不大于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的规定。4、混凝土保护层也不得超厚,否则将产生有效高度减少的缺陷。(五)预防钢筋间距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歪斜不齐的措施L箍筋要通过计算确定只数和间距,摆箍筋时应先在统长纵筋上划线, 然后按线距摆开。2、梁钢筋穿好以后,一般可按架立钢筋、弯起钢筋、受拉钢筋的顺序 与箍筋绑扎,避免骨架歪斜不齐。3、梁受拉区好有两排以上钢筋,可用短钢筋垫在两排钢筋之间,使上 排钢筋位置正确,控制上、下排钢筋的间距。4、认真交底,特别是箍筋间距有变化时要交代清楚。5、认真操作、纵筋在两端处要对齐,间距均匀分布;板内纵横两个方 向均应先划线,然后摆开钢筋,进行绑扎,两层钢筋间应加撑筋,保持间 距。(六)预防钢筋接头和锚固的缺陷的措施L分清受拉区、受压区中“同一截面”内接头数量、搭接长度的规定。配筋表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查签字。2、认真交底,认真操作。3、焊接机械、设备应符合使用要求,焊条品种、规格与钢筋搭配合宜, 钢筋端头间隙适当,坡口面加工平顺,角度准确。焊工必须按规定持证止 I-L-I 区O(七)预防节点处钢筋布置不合理的措施L现浇肋梁楼盖主次梁、板的节点处上部钢筋的布置应为:主梁负弯 矩钢筋在最下皮,次梁负弯矩钢筋中间,板钢筋在上面,双向板较小跨度 方向钢筋一般受力较大,应放在较大跨度方向钢筋下面。2、连续梁中间支座或框架中间节点处的上部钢筋应贯穿支座或节点, 不得在支座或节点内截断、接头。框架梁端节点处上部钢筋在节点内的锚 固长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并伸过节点中心线,需要弯折时要保证其水平段 长度,弯折后长度不应小于IOdo3、现浇上、下柱纵筋搭接头,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框架顶部节 点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较大,在柱内锚固有困难时,可弯折锚固在梁、 板内。4、锚固筋的长度、插入节点深度,不仅配筋时注意不要搞错,绑扎安 装时也要按规定仔细检查。5、所有应在节点处增加的箍筋、吊筋,均应按要求绑扎牢固。梁端第一个箍筋距离节点边缘不大于50mmo二、模板工程1、轴线偏位的预防措施(1)精确弹线:每层都必须从同一基准点出发测出各条轴线,并按测 量的要求进行复测,校核其精度是否达到要求,严禁用丈杆逐段引测轴线, 且不进行校核的办法。建筑物较长、轴线较多时,可在中间选择一二点进 行复核。(2)成排的柱子宜弹出通线,并将柱子边线兜方。梁的轴线,边线直 先用墨斗在楼面上弹线,再引测到柱上,以作复核之用,防止发生梁模板 位移。(3)下层伸出的竖向钢筋应无严重位移,如有极少数钢筋偏移至边线 外时,应先采取校正措施。(4)柱脚处可用短钢筋或扁铁撑头焊在柱钢筋上,作为模板的限位。 柱限位每边不少于两根,注意电焊时不得烧伤柱钢筋。2、垂直偏差的预防措施(1)立柱模板时应用托线板或线锤严格校正其垂直度。成排柱宜先立 两端柱模,校正复核无误后,顶部拉通麻线,再根据麻线立中间柱模。(2)合理设置模板和支撑系统。单根柱高度不超过4m时,宜采用木 材、钢管或工具式斜撑,斜撑必须固定在牢靠的支点上,其底部水平角不 宜大于45oo高度超过4m ,应采用IO-12工具式拉筋,用花篮螺栓收紧, 邻近柱模板之间可用水平连杆、剪力撑、或交叉拉筋相连。边柱要求3面 设置支撑,角柱模板除两边设支撑外,还应在其分角线位置上增设支撑, 以防柱模倾斜或扭曲。(3 )优先采用柱、梁同时立模的方案。此时,梁模板可兼起柱模顶部 水平连杆的作用,同时柱箍、梁底支架、柱支撑可以相互连接在一起,增 加了模板的整体稳定性。(4架侧模上口的通长围樵必须用斜撑固定在立柱、顶撑上的横杆上, 其底部水平倾角不得大于60。,模板上口用搭头将两侧模板固定,梁的倾斜 侧模应采用斜撑或楔形垫木加固,使其稳固。3、标高不正确的预防措施(1)楼梯模板踏步标高应根据楼梯粉刷层及上、下平台楼地面的不同 厚度进行调整,防止起步、收步与其他踏步高度不同。(2 )正确进行水准测量,严格控制柱、梁、楼板的标高。4、柱、梁模板胀模的预防措施(1)柱模外应设围樵和柱箍,柱箍间距应加密,同时柱箍与模板之间 应采用对拔樟塞紧,以防凸肚或漏浆。柱边中部加拉螺栓。柱箍相对两边 应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上,不得翘裂,以免削弱其自身的刚度。柱上留设混 凝土浇灌孔时,门子板应支撑牢固,必要时另加柱箍或斜撑。(2)木模板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木钉紧在支柱的横杆上。当梁侧模板上的通长围檀兼作楼板模板的桁架支座时,围檀下应加设短柱或短撑木。(3 )对拉螺栓应垂直于模板表面,否则受力后将发生错动而失去作用。 对拉螺栓的拧紧程度应适当,拧得太松,模板在受力后即外凸,起不了固 定模板位置的作用;拧得太紧,易造成滑牙,最终也失去对拉螺栓的作用。(4)扣件的拧紧程序,对于钢筋支架的承载能力、稳定和安全有很大 的影响。拧紧程度适当,可使扣件具有足够的抗滑、抗扭、抗拔能务。但 不要用力过大,以防滑丝。(5)浇捣混凝土时,不得用震动器强震模板,不得任意拆除柱箍、支 撑或梁上口的拉杆。竖向构件应分层浇捣,并控制施工速度,避免产生过 大的侧压力。5、楼梯底板厚度不足、底模板胀模的预防措施(1)为确保楼梯板厚度的正确,应提高锯齿形外帮板的制作安装质量, 减少误差。同时,在安装踏步侧板时,应在踏步侧板下口垫上与混凝土板 厚相同的小木块。当混凝土浇捣到该处时应随手将它取出。(2)楼梯模板下面,应根据受力大小,合理设置搁栅和支撑系统。支 撑不仅应与牵扛垂直,也应与搁栅垂直;支撑下部用对拔樟固定,相邻支 撑必须用水平拉杆连接,支撑下面地基土必须预先整平夯实,并加设垫板, 地基土不得有积水,以防因支撑下沉、失稳而造成模板变形或胀模。6、梁模下垂、失稳倒塌的预防措施(1)立柱必须置于平整的坚实土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或铺设垫板。(2人冈筋混凝土梁的跨度不小于4m时,安装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如设计无要求则起拱高度宜为梁全跨长度的1/1000 31000o7、漏浆的预防措施(1)木模板拼缝处应平直刨光,拼板紧密;浇混凝土前要隔液浇水,使模板润湿膨胀,将拼缝处挤紧。(2 )边柱及外侧模板下应比内模板落低50mm ,以便使其夹紧下段 混凝土,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浆现象。(3)梁与柱相交,梁模与柱连接处应考虑木模板吸湿后长向膨胀的影 响,下料尺寸可稍缩短些,使混凝土浇灌后梁模板顶端外口刚好与柱面贴 平,从面避免梁模板嵌入柱、墙混凝土内,但梁模板也不能缩短太多,否 则膨胀后未能贴平柱、墙模板,又会发生漏浆现象;(4)板底模板与梁接合处,也应用方木镶接或用阴角模板;板底模板 也就应考虑浇水润湿后膨胀因素,适当缩小模板尺寸,这样既可防止漏浆, 又可避免板底模板嵌入墙、梁内,且便于拆模。8、拆模时出现缺陷的预防措施(1)混凝土拆模强度应以不损坏混凝土表面,不出现掉棱缺角为准。 一般非承重的侧模拆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小于IMpa ;门窗洞口模板拆模 时,混凝土强度不小于4Mpa ,承重模板应按规范要求决定拆模时间。(2)大模板脱模后,应趁板面潮湿,粘在板面的混凝土残浆强度低, 立即用长柄铲刀清理模板板面,然后涂刷新的脱模剂以备使用。(3)模板的构造要使模板易于拆除,拆模的顺序应与安装模板的顺序 相反。拆模顺利,则不易发生掉棱缺角等破坏构件混凝土的现象。9、柱梁接头处,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接头处已凹凸不平支模时应遵循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应考虑梁模吸湿 后纵向膨胀的影响,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接头处模板应使用整块模 板制作,不得用小块模板拼装而成,并要支撑牢固。IOs 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并应先立两 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三、混凝土工程L预防混凝土实际强度低于设计标准值的措施(1)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图纸,掌握不同层次、部位、 不同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或标号,并用表格形式记录在案,便于核对查 考。(2)现场试验人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塌落度、按标准方式制 作、养护试块,及时进行试压,试块组数必须按验收规范规定数量制作, 并提供系统的强度资料,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2、预防混凝土在运输、浇灌中离析的措施(1)用车辆运输混凝土时,工地道路面层必须平整,每班有人保养, 保持运输平稳。(2)混凝土从拌和机卸料经运输到入模浇灌的最大允许延续时间,气 温25以下为90120mim , 25以上为6090mimo(3)混凝土在水平与垂直运输中要尽可能减少转载次数。(4)碎的坍落度由配合比设计确定,现场拌制的合宜坍,落度控制在 3 7cm范围内。(5 )混凝土的浇灌高度,自由下落高度应小于2m03、预防混凝土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