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与欣赏中静等花开.docx
在理解与欣赏中静等花开前两天有一个即将参加美术艺考的学生跟我说,他用了半个月时 间完成了一幅画,自己相当满意,结果却被导师们评价的一无是处。 他觉得相当困惑又失落,不知道坚持下去到底有没有意义。这让我想 到了前几天刚看的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它是英国作家威廉 萨默塞特毛姆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英国画家查尔斯 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毅然放弃家庭、事业和社会地位, 踏上了艺术之路的故事。斯特里克兰放弃一切的追求艺术,换来的是 人们的不理解,甚至谩骂;他的作品也并不被欣赏与认可,但他从没 有因此而放弃。而他的作品给后世的绘画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压力和束缚,无法勇敢地追求 自己的梦想,甚至放弃梦想。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对此感同身受。 很多的学生一开始目标明确,雄心壮志,可是,一次次考试的失利, 老师的责备,家长的质问,让孩子们一次次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有的甚至就此放弃。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对于孩子们,我们是不是 应该多一些理解与欣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操和审 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耐心,像等待花朵绽放 一样,给予关爱和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首先,理解是教育的基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 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孩 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 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 能。就比如:某天,听了一节美术课。教师在教授美术课程时,发现 学生对于传统的绘画技巧和题材兴趣不高,甚至不能理解,迟迟没人 动手画画。于是,老师尝试将一些现代元素和时尚潮流融入教学中, 如漫画、插画等。他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 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在 老师的理解中画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不仅提高了美术素养,还培 养了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同时,只有理解,才能让作为教师的我们 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的问题,才能走近学生。高三学生学业的繁重, 考试的失利,前途的迷茫等一系列的问题,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不 小的冲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关注孩子们的成绩,一次考试 的失利,一次上课的睡觉,就成为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源头。要 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压力,理解他们考试失利后的难过,理解他们熬夜 刷题后的疲惫;多进行心理疏导,多谈心,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帮 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一些恰当,合理地意见和建 议;少一些责备与批评,让孩子不要沉浸在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无法自 拔,从而丧失信心。其次,欣赏是教育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 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更有信心地面对 挑战,勇敢地追求梦想。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我们更要以学生为中 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 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精选题型,不搞题海战,为学生创设一个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学习。同时,要 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及时的给予赞扬。无论是积极的学习态度, 还是努力戒掉的网瘾,都是孩子的闪光点以及成长,都值得我们赞美 与欣赏。而孩子也会在我们一次次的赞美中重拾信心,燃起斗志。再次,耐心是教育的关键。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持 之以恒地付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 声,关注他们的成长,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难关。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尤其是 面对高三学生,我们一定不能有“已经复习了这么久,复习了好多遍 了,学生就必须会。”这样的想法,不能因为学生不会就批评,要给 孩子们时间,让他们慢慢的积累,要相信“量的积累一定会引起质的 变化二最后,关爱是教育的温暖。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孩子们充 分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这种关爱不仅体 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精神上。我们要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们更要帮助他们建 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总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 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能力的新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在理解与 欣赏中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