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为例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1213376
资源大小:9.5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年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为例教学反思.docx
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为例教学反思一、教学亮点1 .挖掘化学史实,彰显育人功能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本节课胡老 师挖掘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史实,还原了当时科学家对分子和 原子的研究探索历程。从德谟克利特提出物质是由大量微小的粒 子构成,到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再到 阿伏伽德罗科学家对分子的研究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分子原子论是近代 化学的基础。再到布朗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到微观粒子的存在,通 过显微镜扫描分子和原子的图像,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微观粒子 的真实存在,而且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的研究历 程,知道了科学家们研究的艰难历程,彰显了科学家非凡的智慧, 彰显了化学课程育人的功能。2 .发挥实验功能,凸显学科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比较多, 教师的演示实验:品红的扩散实验、氨分子的运动实验、分子间隔 实验等,学生的演示演示: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实验等。胡老师充 分挖掘实验的功能和价值,通过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 识,打通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 的实验现象,胡老师将实验放在一个盘里并托举起来,这样的做法 也是非常好的,也是值得借鉴。特别是胡老师敢于尝试用高中的酸 式滴定管进行品红和水之间的混合实验,便于学生观察到17毫升 品红和17毫升水混合之后,体积小于34毫升,根据这个明显的 实验现象得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如果使用量筒的话,互相倒液 体,液体会残留在量筒中,没有说服力。这个改进实验能够更好说 明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胡老师充分挖掘实验的功能,有利于学生 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彰显了学科特色。3 .建立宏微联系,形成化学视角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 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不同层面创 造物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 维方式。本节课是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的世界,要帮助学生初 步建构微粒观,初步形成基于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 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如:胡老师在新课的引入中展示一杯水,学生能够能清楚的看 见,再往烧杯中取出一滴水,让学生观察,由于体积太小了,学生 很难看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滴水中的水分子你能看得见吗? 学生认为看不见,因为水分子比水还要小。从这个教学片段可知, 胡老师借助宏观物质看得见的水和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水分子进 行类比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提供直观的支架,并建立从宏观 和微观认识物质的视角。在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胡老师提出烧杯A中的酚醐溶液 为什么会变红?从宏观角度分析,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欧溶液变红的。从微观角 度分析,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欧溶液中,使酚欧溶液变红。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知,胡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宏观和微观认识 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形成认识化学的视角。4 .借助微观动画,抽象知识直观化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的世界,第一次学习微观的化 学知识,会觉得抽象。胡老师充分利用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将抽象 的知识形象、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微观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如:胡老师运用微观动画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动画直观 地观察到氨分子从一个烧杯运动到另一个烧杯中,体验到分子运 动的过程。胡老师运用微观动画展示酒精和水的间隔,学生直观地 看到分子之间都有间隔,一种分子到另一种分子的间隔中去,所以 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才会变小。本节课胡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 课堂教学的融合,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二、一些思考1.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是否一致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品红在水中扩散的现象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建立微粒观。(2)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对化 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3)通过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建立宏观与 微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化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在以上三个目标中,第一个目标达成度非常好,就是通过品红 扩散实验和化学发展史,学生初步建立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的。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度有待完成,前半部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分析 获得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基 本特征,没有达成。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认识分 子的基本特征,说明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不一致性。第三个目 标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 的责任感。”在课堂中也没有体现。通过课堂听课诊断发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不一致。在今后 教学中我们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教学活动、学习任务等手 段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2 .教师提出问题是否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提出的问题是否有 价值?能不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而更好获取学科核心知识?还 是表层的选择性回答?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胡老师的课堂 中我特意关注从教师提出问题的价值度方面去观察。我将胡老师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汇总以下:水能不能是酚儆溶液变色?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分子的质量大还是小?浓氨水能不能使酚醐溶液变色?浓氨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教师分析浓氨水是混合物是浓氨水还是水使酚欧溶液变色?为什么烧杯A的溶液变红?浓氨水中有什么分子?蔗糖溶解在水中,分子是怎么运动进去?在不在零刻度?为什么不在零刻度线?从上面这些问题中大多数都是浅层的,只要选择性回答即可, 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 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思考能否帮助学生获取学科核心 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3 .设置问题与教学活动是否一致性提出问题: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分子之间的 间隔一样吗?实验演示:两个学生用注射器抽取同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堵 住,压缩进行比较。获得结论:气态分子间隔大于液态分子间隔大于固态分子间 隔总之,每一节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也有它的遗憾之处。既能 学习他人的优点,又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唯有 这样听课、观课才赋予它的意义。最后,非常感谢胡老师为我们提 供一次学习的机会,非常感谢你为我们上一节中考备课的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