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杭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二O二二年一月一、规划背景-6-(一)工作成效-6-1、基本摸清土壤污染状况-6-2、农用地实现安全利用-7-3、污染地块风险得到有效管控9-4、涉土源头防治不断深入-11-5、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支撑不断增强-13-6、地下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14-7、GG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6-(二)存在问题-16-二、总体要求-19-(-)指导思想-19-(二)基本原则-19-(三)规划目标-20-三、主要任务-21-(-)深化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21-1、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21-2、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严格保护-22-3、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2-4、严格落实受污染耕地管控-23-5、落实新垦造耕地的分类管理-23-(二)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24-1、加强环境监管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24-2、推动管控和修复重点工程-25-3、加强管控和修复的环境监管-25-(三)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26-1、落实土壤环境保护的空间管制-26-2、实施耕地土壤污染源头溯源控源-26-3、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污染防治-27-4、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8-5、严格矿产资源开发污染防治-29-6、强化固体废物监管-30-(四)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31-1、建立地下水环境分区管控机制-31-2、巩固提升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31-3、开展重点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防治试点-31-4、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32-(五)提升土壤生态环境监管能力-32-1、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32-2、优化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33-3、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34-4、加大土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34-四、保障措施-36-(一)落实目标任务,强化考核评估-36-(二)完善投入保障,引入市场机制-36-(三)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社会监督-37-(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特色创新-38-一、规划背景(一)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杭州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围绕“一个基础(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两个核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地块安全利用)V,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摸清污染状况、理顺推进机制、管控突出风险、实施治理修复、夯实基础能力,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中国''杭州样本建设彰显时效。1、基本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全市共划分农用地详查单元142个,确定土壤调查点位4568个,完成采集样品总数5192个(包括表层土壤数4568个、农产品数624个),基本掌握了全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和污染程度。对全市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含制药)、焦化、电镀、制革、印染、造纸、铅蓄电池制造等10个重点行业的在产企业用地和已关停转迁企业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了1029个地块的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221个地块的土壤样品采样、检测分析,145个开展过场地调查的借力地块的详查成果集成等工作。基本摸清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底数,形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一张图、一个基本数据库、一个详查总结报告。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十三五”期间,杭州市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行监测数据共享。全市共建立农业土壤环境监测点173个,其中“菜篮子”基地环境监测点50个、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点52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41个、茶园长期定位监测点30个,以及158个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监测(包括53个综合点和105个常规点),主要对农田土壤PH值和重金属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对全市18家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土壤环境风险监测点位进行布设,按照“一个园区一个方案”的原则,编制土壤环境风险监测布点采样方案,制定监测计划。2、农用地实现安全利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和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调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杭州市开展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将全市3178969亩耕地划分为三大类,其中,优先保护类2899142亩,占比91.20%;安全利用类271523亩,占比8.54%;严格管控类8304亩,占比0.26%,主要分布在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表11各区、县(市)不同类别耕地面积统计(单位:亩)行政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上城区3818496.613453.4000拱墅区4039100.000000西湖区5518699.562410.4400滨江区3731100.0000.0000萧山区75822798.45119731.5500余杭区(含临平)49384398.00100942.0000富阳区27090771.6010409827.5133520.89临安区41406995.69184534.262020.05桐庐县25840179.96203519.1829730.92淳安县21626479.545513720.284990.18建德市38629197.6281472.0612780.32合计289914291.202715238.5483040.26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作为省级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的桐庐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在桐庐县和富阳区建立省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区;在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区、建德市和淳安县建立市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区。通过探索试验和示范应用,总结形成中轻度镉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在全市27.15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采取水稻品种调整、土壤调理、深翻耕、替代种植、追施水溶性硅肥或钙镁磷肥以及叶面阻控剂等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安全利用措施;对严格管控区,以调整种植结构为重点,严格进行风险管控。2023年12月,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产品监测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统一按照200亩/点的密度要求进行采样及检测。基于水稻和蔬菜样品的检测结果及严管区种植结构调整进展,根据浙江省2023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5.49%。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开展“对账销号”行动。针对已发现的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分类采取加密监测、截断污染来源、安全利用农用地和妥善处置超标农产品等措施,切实消除突出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和农产品超标隐患。经过排查和采样检测,完成全市28个点位的销号任务,完成率为100%o严格落实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加强对杭州市主要食用林产品竹笋、山核桃、香棚、油茶等质量安全和土壤环境监测,坚持属地管理,强化食用林产品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和事后溯源,切实严防、严管、严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3、污染地块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严格用地变更土壤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后,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按要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杭州市累计组织660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审查,涉及土地面积33465亩,经调查后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用地规划要求后进行开发利用,保障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加强污染地块联动监管。“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全面落实以“污染地块名录”为核心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制度,多部门联动把关机制基本形成。根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年底通过书面形式通报地块所在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加强污染地块开发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第一类用地的多部门联动把关。杭州市共有50个污染地块,涉及土地面积4193.8亩,在未经风险评估明确风险可接受或未经治理修复、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确认地块可开发利用之前,不得开发建设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推动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十三五”期间,杭州市累计实施治理修复地块共49个,正在治理修复地块16个,己完工治理修复的地块共33个,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面积35万平方米,治理修复土壤方量87.2万立方米,治理修复地下水27.5万立方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确保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安全。加强暂不开发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截至2023年底,杭州市有27个需开展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但未开工的地块,涉及面积123.2万平方米,分布于拱墅区、西湖区和滨江区,地块均已落实暂不开发污染地块风险管控要求,未存在未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方案或风险管控不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4、涉土源头防治不断深入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从2017年起,杭州市逐年更新并发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督促重点监管单位落实拆除土壤污染防治、自行监测等法定职责。杭州市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共145家,29家列入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名单中,2家因企业关停搬迁和停产未开展自行监测,其余114家均已开展自行监测。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未发现存在土壤污染隐患的企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中已开展或将开展拆除活动的,企业按要求制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方案,储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地下储罐均备案。深入实施重金属污染整治和减排。杭州市严格督促全市涉重金属建设项目落实减量替代方案,以控制增量。持续强化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把重金属排放量大、工艺水平低、产能落后和需入园等减排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减排项目,关停杭州富阳荣发铜业有限公司、杭州富阳大邦铜业有限公司、杭州中旺实业有限公司、杭州富阳新荣发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按照“边查边治”原则,着力推进涉镉等重金属企业排查工作,排查涉重行业企业75家,实地勘察调研市级重点铅锌、铜等冶炼7家企业,尾矿库2家企业,未发现有涉镉问题的企业。“十三五”时期,累计削减五类重金属排放量1291.26千克、削减率达到1108%,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三五''减排目标(2023年较2013年削减10%)。完成工业堆场整治。落实关于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和整治工作的通知(浙环函(2018)101号)要求,完成全市14个工业堆场的整治工作。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杭州市按照国家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总体部署,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落实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推进尾矿库”一库一策“精准治理,严控尾矿库增量风险,化解尾矿库存量风险,提升尾矿库安全水平和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至2023年底,全市7个尾矿库4个停用,2个闭库。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化肥、农药分别减量7.25万吨(实物量)和980吨(实物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