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识记四 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
识记六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 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姓名和称谓卜-古代文化一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电名、字、号: 谥号、庙号、年号、 改元、尊号、徽号J年龄称谓, 作品命名J中央官职官职地方官职员官职和科举卜地区名:政区名、l;I山川看社地理常识卜纪年法 历法WK '、纪日法历法和刑法卜纪时法刑法f1五音、六律、八音、H古代音乐凡雅乐、俗乐宗法、尊卑宗法和礼俗y,古籍注释体例h传、注、笺、疏、正义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本本停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生咚顿首。(与陈伯之书)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芦呼声构恶于前,篡舍为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区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有如,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零训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余宗老诊白,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中攀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即冷先生”。梁启超为“"本事主人”。3 .称官名、爵名称官名。例如:谓颜又呼以兵解,文中年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梅花岭记)(2)称爵名。例如:宇由南下,皖帅欲结欢宇巾。(柳敬亭传)4 .称籍贯例如:今曲港之生死未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 .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1)王侯自称。例如:春勺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例如:项伯杀人,医活之。(鸿门宴)一般人自称。例如:辱以为营中之事。(出师表)(4)女子自称。例如:等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2 .敬称称君王。例如:以昭芋下平明之理。(出师表)再拜献木牛足下。(鸿门宴)(2)称庙号。例如:时中申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3)称师。例如:术手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呼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称朋友、尊长。例如:有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木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3 .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称呼例如:勺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誓不相隔呼。(孔雀东南飞)4 .贱称例如:摩于不足与谋!(鸿门宴)少于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5 .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承也。(谢安传)(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木公、木苧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力口 “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生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三)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 嫁举行笄5)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 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 亮,字孔明。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 籍何以至此? ”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 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 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是两个字的,也可以是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 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止匕外,有 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 经纬天地日文 威强睿德日武 明德有功日昭 行义说民日元 布纲治纪日平 辟土服远日桓 温柔好乐日康布义行刚日景 柔质慈民日惠 圣善周闻日宣 安民立政日成 果虑果远日明 聪明睿智日献 布德执义日穆例如:秦昭4闻之,使人遗(WB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日灵杀戮无辜日厉好内远礼日炀例如:为牛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日哀 慈仁短折日怀 在国逢难日愍2 .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 朝代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如汉武帝。唐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 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 .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 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 .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 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受尊号 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 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 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五)年龄称谓1 .襁褓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 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3 .齿靛 又称为韶龈,指儿童换牙。4 .总角、垂髻 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 楼梦)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 月初。”6 .笄原)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 笄。”7 .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8 .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9 .不惑之年 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0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例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 语)11 .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用于纪年,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 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诗纪事:“手接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12 .耆QD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J'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13 .古稀 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 岁)14 .耋(di6)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15 .耄(m2)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16 .期GD颐一百岁。(六)作品命名17 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3)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 .以“书室名”命名(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3)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3 .以“谥号”命名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4 .以“号”命名(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2)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5 .以“字”命名(1)李太白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6 .以“官职”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7 .以“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8 .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权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 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 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 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 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亲王、大学士、尚书等为军机大臣, 掌握政府大权。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吏部,管文官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开U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 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 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 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 承宣布政使司。郡守(秦)县令J秦汉(郡县制)H太守(汉)县令 刺史(隋)县令T隋唐(道州县)h刺史(黜陟使节度使)(唐)县令地方官职)一T宋朝(路州县)卜人转运使(路)知州知县T元朝(行省制)h丞相(省)达鲁花赤(路)知府知县布政使(明)知府(知州)知县 明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