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科学回答新时代“三农”之问.docx
学习心得:科学回答新时代"三农"之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回答新时代“三农”之间,其中61篇文稿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录汇编为论“三农”工作一书,2023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三农”领域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笔者作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从事“三农”工作者,通过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力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好地为党工作。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一是宏伟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全面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是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划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二是深远的政治考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和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充分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政治智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展开事业发展大布局的历史眼光。三是深厚的为民情怀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J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始终把农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大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小至柴米油盐、一衣一食,都摆在案头、记在心中、抓在手上,让农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为我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了光辉榜样。四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三农”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精华,继承和发扬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重大原则、基本经验;又创新发展,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原理规律,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和长久制度活力。处处体现了严密的辩证思维,通篇彰显了鲜明的系统观念,不仅部署“过河”的任务,还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我们准确分析形势、科学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二、深入反复持续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党员干部理应在深入学、反复学、持续学上下足功夫,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到工作中、检验在成效上。一是提高站位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便于更好地领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深刻领会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二是肩负使命学。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对国情农情的认识,深化对“三农”工作规律的把握,增强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找到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主动学、深入学、持续学,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一体领悟、一体把握、一体落实,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实际成效。三是充满感情学。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三农情结,始终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谋划政策、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更加自觉地把人民立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把农民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实实在在扶农民群众一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之以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定不移维护农民各项权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四是带着责任学。作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从事“三农”的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要走在前、带好头、作表率。深刻把握“三农”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履行的具体职责任务,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好第一方阵,以总书记要求的“把农民扶一把”的情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加紧推进“三农”重点工作,以理论学习的新成效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三、不断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江苏样本”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多江苏贡献。一是不断做实“重”字文章。牢牢把握“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地位,把“重中之重”作为江苏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以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三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督查检查,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二是不断做实“先”字文章。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四个优先,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有条件也有理由做强“四个优先”。只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才能保证“三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并进而发挥支撑作用。坚决克服、扭转一些地方对“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用好“第一资源”,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农业科技人才是一支重要力量,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建强基层组织,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三是不断做实“进”字文章。牢牢把握“全面推进”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统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扶持向政府引导推动、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内生动力的“进”,推动新时代鱼米之乡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坚持“四化同步。江苏“三农”发展基础较好,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强化“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四是不断做实“新”字文章。牢牢把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广大农民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江苏持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从有条件的苏南试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衔接配套。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把促进农村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发力重点,不断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持续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真正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