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docx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表达设想】"表达语文"倡导"依体教学",这个"体"包括文体和语体两方面, 文体研究谋篇布局,语体研究遣词造句。文体和语体是语言文字运 用基本规律,它规范着人类的语言生活,也引领着语言生活质量不 断提高。秋天的怀念充分体现了散文的文体和语体特征,本课 教学力求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文体和语体表情达意的方法与技巧, 体悟表达智慧,从而初步掌握阅读散文这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积 累写作经验。【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临近小说""接近诗歌”等的特征,掌握阅读散文的基 本方法,积累写作经验。2 .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能用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散文在文体和语体上有怎样的特 点?如何从这些特点出发阅读一篇文章?这节课我们主要就研究这 几个问题。下面,老师先介绍一下季羡林、郑桂华和王荣生三位老 师关于散文这种体裁特征的观点(PPT):季羡林: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和叙事两端。抒情接 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郑桂华: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 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抒 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抒发情绪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 过程;哲理散文不会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 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 思考过程。王荣生: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 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 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 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请你结合以上资料再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文体和语体运用上的 特点,记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提示:作者叙述了几件事,是否运用了小说的笔法?作者抒发 了怎样的情感,是否运用了诗歌的表现方法?二、研讨探究(-)研讨文体特征1 .小说笔法速读全文,找出本文叙述的几个片段,思考:是否体现了郑桂 华老师关于叙事散文的观点?明确:本文所叙写的几个片段都不是"事件的完整过程",记录 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空间里"我"的经历,并且聚焦人物的语言、动作 与神态等关键细节,让细节传神。追问:在叙事方面本文是否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叙事则临近小 说"的观点?点拨:小说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重点研 读第1段和第3段,思考作答。明确:(1 )本文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主要线索,与"看 花"这一明线相交错,串起几件事情,让文章有悬念有波澜。首先,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不去。其次,"我"看树叶飘落, 母亲央"我"看菊花我”答应了,但因母亲病重没有去成。最后,母 亲去世后,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是:暴怒无常、自暴自弃产生希望、面对现实珍爱生命、 坚强乐观。(2)小说常常在叙述主要事件时即时补叙有关情况,以披露 真相,震撼读者。本文也有这样的笔法,如补叙了母亲悄悄地躲出 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还补叙了"母亲喜欢 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等内容。这些内 容不仅全面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而且也为"我"情感态度的变化做了 铺垫"我"不是不理解母亲,不是不明白生活的道理,而是暂时 接受不了自己的厄运。2 .叙事视角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当年的"我"和写作时的"我"这两种叙事视 角交替转换使用,请谈谈作者是如何交错转换的?具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点拨:重点阅读第1 6段,找出两种叙事视角的段落,进行分析。明确:(1 )两种视角的交错转换。第一组当年的"我":暴怒无常,尽情发泄,母亲哀求"我"要"好好儿活"。写作时的"我":知道了母亲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常常肝疼 得整宿整宿睡不着。第二组当年的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花,母亲喜出望外。写作时的"我":知道了母亲已病成那样,那竟是诀别。第三组当年的"我":看到母亲艰难地呼吸。写作时的"我":知道了她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 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o(2 )表达作用。两种叙事视角的转换,让"我"前后的思想情感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写出了"我"在母爱的光辉里人生态度变 化的过程,从侧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感化了暴怒无常、对生 活失去信心、对生命充满绝望的我这样的结构形式,强烈地表 达出"我"觉悟后的内疚、悔恨、自责之情。3.诗歌技巧本文叙事以抒情,在抒情这端是否"接近诗歌",运用了诗歌的 哪些表现技巧或方法?点拨 意象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找出文中用到的常见意象, 探究作者运用这些意象的目的。明确:作者用'菊花"和"秋天"为意象。(1 )作者选择秋天盛开的"菊花”,寓有深意。菊花既象征母亲 坚忍不屈、坚守不弃、崇高圣洁的精神品质,又象征"我"勇敢坚强、 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主动去北海看"菊花",暗示着在母亲的感 召下,人生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走出了绝望,走向了自信,在 把母亲的要"好好儿活"化为坚定的行动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 感激与怀念。而文章结尾对菊花"的详细描写,也暗示了 "我"人生态 度转变后,精神振奋,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美好。(2 )"秋天"也是一个意象。那北归的雁阵,那窗外口刷口刷啦啦飘 落的树叶,这凋零的季节,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痛苦遭遇和人生挫 折,不仅烘托着"我"悲哀的心境,而且引发了"我"的暴怒、痛苦、绝 望,甚至是自暴自弃。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生命成熟的季节, 它隐喻了 "我"生命的成熟与思想感情的沉淀。"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和生命的意义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和磨难,都要勇敢地直接面对, 战胜心魔,坚强乐观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得坚韧,活出尊严, 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同时,也暗示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和 怀念。(二)研讨语体特征作者叙述事情的语言(包括选词用语、句式选用等方面)有何 特点?点拨:细读第1和第3段,在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下做批注,思考用词用语的精妙;品读"我"与母亲的对话,思考人 物语言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明确:作者的叙事语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精心选用 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如"扑""抓""红红的""悄悄地""都""总是"等, 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再现 人物心理,表现深挚炽烈的情感。AAB (如"悄悄地""偷偷地")、 ABAB (如听着听着"看着看着")、AABB (如"喇喇啦啦""絮絮叨 叨")等短语形式,是全文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语言结构,且切合语 境,极具表现力。(2 )文中所有叙事语言均只叙细节,不事渲染, 朴实无华。但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浸满深情,作者痛彻肺腑的情感汹 涌澎湃。(3 )精心选用句式,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相得益彰。如 对我"的语言描写,用的是感叹句、反问句或否定句,这样的句式 正是表现"我"痛苦绝望、自暴自弃、暴怒无常的强烈感情的不二选 择。而描述母亲的语言,则是用陈述句、祈使句或肯定句,这和母 亲的担心与哀求、宽慰与呵护的情感高度统一。再如"我"的语言字 少句短,母亲的语言则相对字多句长,这也正与"我"和母亲不同的 情感和心理相表里。如第3段中,看完菊花,咱们就去彳方膳',你 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 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这是母亲说得最 长的一句,说得口不择言絮絮叨叨",突出表现了 "我"答应去看花后 母亲强烈的激动、兴奋之情。(三)概括全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文章标题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点拨:抓住"秋天"和"怀念"这两个关键词,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明确: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了病入膏肓的母亲忍 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不幸的儿 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情。题目的表层含义是:回忆 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含义是:暗示着 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 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 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呵护和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 的意味。三、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含蓄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 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 的豁然达观。朗读指导:本文的感情虽然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是 有节奏变化的。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 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第4段又陡 然深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要读 得沉重、痛心。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 第7段要读出沉着、淡定,以及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着力从叙述方法、叙事视角、文章线索以及意象 选择等角度,探究了本文在文体上的特征;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 选用、造句的方法等角度探究了本文语体上的特征,解剖了作者运 用文体和语体表情达意的表达密码,触摸了作者沉重痛心、坚强豁 达、乐观进取的情思,体认了作者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希望大家 学会从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会晤作 者,领会表达智慧,并能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五、布置作业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不少于500字。1 .诉说心声:又是秋天,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 他会说些什么?2 .笔尖生情:请你回忆爸爸或妈妈为自己做的点滴小事,以"爸 爸(或妈妈),我想对你说"为话题,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