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康路建设工程--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说明.docx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穗府办规202027号);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穗水2017U6号);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穗水(20247号);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弓1(试行)(穗水河湖(20207号);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试行)(穗水12017) 12号);广州市水务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一一洪涝安全评估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穗水规计2021 10号);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年月)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试行)(2019年8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图集及行业规程。三、海绵城市设计思路1 .海绵城市设计思路绿化区域较分散设置了下凹绿地和植草沟,非渗透地面的雨水可地表径流排至就近的下凹绿地、 雨水花园内储存,多余雨水由旁边的雨水口溢流排入湖中或市政管网。园区内渗透铺装可直接下渗大部分雨水,多余雨水地表径流排入雨水口,再排入湖中或市政雨 水管网。2 .主要设计原则结合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原则,重点考虑先绿色、后灰色,先下渗、后排放,景观与功能并 行的设计原则。四、现状问题及分析1 .气象、降雨与水文条件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 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 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日起,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度较低,一般是12. 7-21. 7 之间。夏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最高气温为28. 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 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秋季,从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说明一、工程概述项目名称:顺康路建设工程本项目位于,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为40kmh,规划道路标准断面宽为 30m,双向四车道,全长约220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起点接广汕公路,由南向北,北至 规划学园路。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电力 管沟工程等。项目地理位置图本海绵城市水工程主要是结合顺康路周边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而实施的海绵城市工程,主要 内容为工程范围内海绵设施及其必要附属构筑物。二、设计依据1 .依据性文件(1)增江街顺康路建设工程岩土勘察报告(湖北中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 .规划依据1、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9-2035);2、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其他有关规划文件、成果等。3 .相关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广州市中心城区暴雨公式及计算图表(广州市水务局穗水(2() 214号);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雨水口标准图集(2018. 2);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篇编制要点(穗海绵办12021) 12号);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书(第107号)(2019年第二次增江流域中游排水分区(增江街)各二级分区目标一览表序 号分区名称编号分区总面 积(ha)建设用地 面积(Ka)设计降 雨量 ()年径流 量控制 率(%)年径流 污染削 减率 (%)1增江潦域 中游排水 分区(增江街)姚溪排水分区ZJ-Ol199. 7017. 3649.285592尾岗排水分区ZJ-0295. 7111.8945.583583水磨层排水分区ZJ-031802.60445. 3036.977564陆村排水分区ZJ-04566. 48212. 4936.577545南山择水分区ZJ-05500.11313.1131.873496西山排水分区ZJ-061332.10697.9032.473507光辉排水分区ZJ-071737. 57299. 2740.980598深坑排水分区ZJr8201. 0042.8342.281599大寺排水分区ZJf9970.4335.1543.7826110乌石潭南排水分区ZJ-IO1147. 76175.9642.1816011乌石潭北排水分区ZJ-Il86.132. 2645.983623.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年11月)(1)根据4. 1.2条:海绵城市计算可采用模型算法和简易算法两种方法。建设项目总占地面 积大于200ha (含)时,宜采用模型算法,模型选取和参数值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计 算仅为道路单位,面积小于200ha,可采用简易算法进行海绵城市计算。广州市海绵城市总体控制指标说明类别项总体控制指标指标要求(2020年)指标要求(2030年)控制要求水生 态1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70%70%强制性20%)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80%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2生态岸线恢复率80%强制性3水域面积率10. 15%11%强制性4森林覆盖率42. 50%44. 15%强制性5城市热岛效应平均热岛强度有所下降引导性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气凉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冬季,境 内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人们仍将气温较低的1月称为冬季。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 2毫巴,冬夏相差较大。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21月平均 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气压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据19942005年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2. 2 (历年值21.8C),最大年际差1. 5。7月平均 气温28. 3,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 6。 最长连续高温天数9天(高温定义:气温N35.0°C),出现于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气温 13. 6,极端最低气温0 (在1999年)(2)水文D本次设计洪水采用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广东省水文局,2003)及广东省暴雨径 流查算图表使用水册(1991年)进行计算。本工程所在区域无实测径流资料,根据2008年编制的广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中的 广州市19562000年同步期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2 .现状分析(1)场地现状项目范围及项目周边为鱼塘、绿地、建设用地,因此本项目难以满足“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 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的规定。2)现状排水情况本工程区域为新建道路区域,区域标高按照远期规划考虑。五、设计目标1 .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中规定: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应当遵循城乡统筹、统一规划、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使建 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2 .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9-2035)本工程位于经三路东南侧,广汕路东北侧位置。按照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项目位于 南山排水分区,编号为ZJ-O5。设计降雨量为31.8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3%。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V调二IOHWF式中V调一设计调蓄容积,n)3;H设计降雨量,nrni;W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 hm2o其中设计降雨量按照表3.1确定,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中间数值时,设计降雨量可用内插 法求得广州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水量的对应曲线和表格1.OO%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广州市年径流总圜?制率与设计降水量对应曲线2040608010.00%设计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65%70%75%80%85%设计降雨量(mm)14.318.922. 125.830.33643.7(3)汇水区域年径流污染削减率P计算公式如下:P=PWPT(4)设计目标按照广州市海绵城建设指标体系,广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各地块新建、改 建、扩建项目的、扩建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用地类型宜按照下表确定。各类用地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序号用地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居住用地70802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70803商业服务设施用地7080类别项总体控制指标指标要求(2020年)指标要求(2030年)控制要求水环 境6水环境质量对于划定地表水环境功 能区划的水体断面,消 除劣V类,城市建成区 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 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 优于I类)比例进一步 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 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IV类标准,且优于 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 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 体总体得到消除,地表 水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 提升强制性7城市污水处理率全市城镇:95%,中心城区:95%,农村生活污水:70%全市城镇:95%,中心城 区:100%,农村生活污 水:80%强制性8径流污染削减率新建项目50%,改建项目 40%20%建成区达到目标 要求新建项目50%,改建项目 40%80%建成区达到目标 要求强制性水资 源9污水再生利用率15%强制性10雨水资源利用率23%强制性11公共供水管网漏 损率<10%引导性水安 全12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中心城区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强制性13城市防洪标准中心城区200年一遇强制性14雨水管渠设计标准新建、扩建和成片改造区域重现期不小于5年,重 要地区重现期不低于10年强制性(2)设计调蓄容积的计算F。七、工程设计本工程红线范围内用地有限,不具备做广义的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生态水塘 的条件。红线范围外若有空间,可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如有一片水塘,可通 过生态技术改造成生态水塘,作为雨水滞留塘,同时增添本工程道路沿线水体自然之美。本项目主要采用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人行道铺装及截污挂篮雨水口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本计算汇水分区设计调蓄容积(1)海绵城市设施的汇水分区:本项目新建雨水管的汇水范围已考虑周边地块。暂定周边地块雨水通过预留雨水井排入雨水 管道中。根据路面竖向设计,机动车道雨水沿道路排向两侧滞蓄生态树池,人行道非机动车行道 雨水汇流至雨水口。故本项目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计算的汇水面积仅考虑道路范围内的雨水,道 路范围外的雨水已汇入雨水系统。据划分的汇水分区图及每个汇水分区的下垫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