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言志”分析研究论文.docx
浅析“诗言志”摘 要:“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诗言志” 中的“志”,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释,经过探究把它理解 为“政治情操”。该文论的提出,说明了诗的功用和价值在 于“言志”,这在后来很多诗人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而诗 言志的艺术表现形态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言志与缘情 的对立,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直至情态并重。关键词:“志”的内涵;古人用诗;言志与缘情“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奠基石,朱自清先生 在诗言志辨的序中指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 的纲领”。1 “诗言志”这一学说产生后,历代的文论家对 它进行了阐释,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不同。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本文从探究“志”的内涵、古人以诗言志的例子、? 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展开。一、“志”的内涵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尚书?尧典 记载的舜帝与乐官夔的对话。“诗言志”产生的时期,存在 很大的争议。王运熙和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 写到:”这段话自然不可能是上古所谓尧舜时代的原始文 献。即使这一说法提出较晚,也还是可以视为西周、春 秋之际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可见这一文论很早就产生了,而文论越古老,存在的争议 可能会越多。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词义的意思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 有新的释义。如果要正确理解“诗言志”的内涵,那么就需 要先弄清楚“志”的内涵,因为一旦“志”的意思发生变化, “诗言志”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志”解释为:“意也,从心, 之声。”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把“志”理解为意从心 中所出,也就是说把心中所想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是志,相当 于今天的意向、意念。说文解字中对“诗”的解释为:“志 也,从言,寺声。”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诗”理解为心中的 意思用韵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诗,当然这种说法略牵强。 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诗”和“志”互训,也足以 说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 理解为“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学者对“志”的解读最到位的有两位就是朱自清和 闻一多。闻一多先生在他的歌与诗一文中写道:“志与 诗原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这三个意义正代表着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4上 古时期文字还没有产生,那么人们心中的想法只能口耳相传,口耳相传凭借的是记忆,故“志”有“记忆”的意思; 后来文字产生,记事可以书写文字,故“志”又有了“记录” 的意思;再接着诗与歌合流,诗用韵语表达的记事不仅仅是 为了记事,也有了抒情的成分,故“志”也有了 “怀抱”的 意思。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引用了这段话,但他在文中写 到:“到了 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 指怀抱'了。” 5这就是说,朱自清先生认为“志”的内 涵是“怀抱”。诗孕育于歌之中,我们经常提到诗乐舞三位一体,很多 诗人会做诗给歌妓演唱。歌的作用是为了表情达意,诗出现 在歌之后,所以诗的性质基本和歌的性质是一样的,也是为 了表情达意。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前两个含义“记忆”,“记录” 也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如果人们觉得一件事情没有意义,对 它没有感情,便不会去记录。因此,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志” 的确切含义就是“怀抱”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再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志”的解释,“怀抱” 这个意思最为恰当,因为“怀抱”既可以理解为心中所隐含 的感情,也可以表示志向。在今天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政治 情操。对“志”有了深刻而又确切的理解,我们才能够真正理 解“诗言志”的内涵。这一文论广泛体现在后代诗人的诗歌 当中,这就使诗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二、古人用诗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 “志”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我们 就可以把“诗言志”理解为用诗来表达是人的感情和愿望。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说明了志和诗是 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人的感情在心里没有用语言表达出 来的时候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称为“诗”。但是 这里所提到的诗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拿别人做的诗,来表 达自己的感情;二是自己做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思想感情。(一)以别人之诗,表达自己之志古时候有很多赋诗的记载,其中也有很多是使用别人的 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据自己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 截取别人的诗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断章取义,以此来委婉的 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左传?申包胥如乞秦师,定公四年吴国破楚,申包胥 去秦国请求秦王出兵攻打吴国,救出自己的国君楚平王秦王 婉言谢绝。于是申包胥便“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勺饮不入口七日。”最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 坐。秦师乃出。”无衣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原文表 现的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这里秦哀公所取的意思 是携手作战,大无畏的支援精神。引用这首诗,委婉的表达 出了秦哀公的意思,而听诗的人申包胥也理解了这层意思。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七年齐庆封来聘,“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面对别人的不敬,身 份高贵又有内涵的人是不便直接还击的,于是庆封便引用诗经?相鼠,把叔孙和老鼠作比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 满以及对叔孙不讲礼仪不守规矩的这种行为的鄙视和讽刺。(二)自己做诗表达自己之志中国古代“诗言志”这一古老的文论,对历朝历代的诗 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很多诗人借助诗歌直抒胸臆, 通过诗歌来表情达意。但是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言 论并不自由,所以很多时候诗人做诗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委 婉的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诗言志”的内涵非常 丰富,古人曾经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精鹫八极, 心游万仞”,因此是人可以把已有的事物、未来的事物都放 进艺术作品里,而不受时空限制。比如: 战国时代 的诗人屈原所做的离骚,他在文章中写到:“朝引木兰之 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他通过鸾鸟、凤凰、香草、菊花等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 自己敢于坚持真理,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他 又在文章中写到“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 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较”, 多次提到民生的问题,寄托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唐代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到;“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人家中的剩菜剩饭都发臭了, 而路边还有被冻死的白骨。深切表达了杜甫对当前黑暗的政 治社会的强烈抨击以及对百姓的无限同情。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杭州优美的风景,是一座繁华的都市。看 似写景,实则隐含着柳永渴望做官的愿望,但是却没人举荐, 故做此诗让歌妓咏唱给当地的官员,希望得到官员在朝廷的 美言,以此实现仕途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伦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古代的诗人身体力行的运用了这一文论,巧妙地借诗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抱负和志向。随着两汉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开始 交融,使得诗歌的创作形式和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为“诗 缘情”的提出创造了客观的条件。而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 面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情况,人们的内心情感变得更加 丰富。“诗缘情”出自西晋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 靡,赋体物而浏亮。”就是说诗歌缘情而生,所以文辞要 雅丽,而赋是描述事情的,所以文辞要清楚明确。这一个文 学理论重点突出了 “情”对文章的重要性,因此被后人总结 成为“诗缘情”,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 的长文。文章强调物、意、文,物就是客观外物,意就是指 思想感情,文就是指文辞,强调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 系,认识到客观世界是作家创作最重要的源泉,也强调了灵 感对创作的意义,并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首次提 出诗是主情的,要求作诗要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真正的想法, 对后世影响很大。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他的文章中就多次 提到“情”,如:“惜诵以致愍兮,发奋以抒情。”意思是: 哀惜进谏表达忧伤,发泄愤懑抒发哀情。屈原将心中各种复 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发愤”成为抒情的一种形式, 明确指出“情”与文学的关系。“诗缘情”这一观点的提出,对“言志”、“美刺”为规 则的儒家正统的文学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这也是文学 独立性的特点。当时的文学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创作习 惯,更加重视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诗言志”和“诗 缘情”逐渐从对立走向统一。诗人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文学的审美观念的强 化,突破了 “诗言志”注重政教的束缚。创作者开始注重抒 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诗歌的审美艺术,使得创作的诗歌不再 刻板教条,而更加有感情。四、结语“诗言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文论,在我国的文学史上 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志”在不同的时代,词义也会不同。 因此,研究“诗言志”这一文论,我们需要弄清楚“志”的 含义。“志”主要是指政治情操、理想、抱负。随着时代的 进步,又提出了“诗缘情”的说法,开始引导创作者注重“情”, 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了审美艺术。“诗言志”到“诗缘情”对 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参考文献:1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 版.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5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年版.陆机.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