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郢、郢城(下篇 之二:湫郢、樊郢、若郢).docx
-
资源ID:1196341
资源大小:220.1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楚都、郢、郢城(下篇 之二:湫郢、樊郢、若郢).docx
楚都、呈B、郢城(下篇之二:湫郢、樊郢、若郢)原创 2022-09-10 23:36溪河子按:楚人舍达(熊通)僭越称王之后,设立郢。依据传世文献,人 们普遍认为凡带“郢”字的城邑,都是楚都,如鄢郢、陈郢、寿郢 等。然而,自楚居问世以来,人们突然发现楚国的郢城多达十 余处,以其楚国的实力,这些郢城不可能都是楚都。一时之间,人 们议论纷纷,一方面这些郢城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它们究 竟在哪里?今天就来揭晓这一谜题。由于篇幅较长,分上、下两篇。上160竭148翕29楚居局部楚居析文:至武王舍达自宵徙居大,焉始称王,祭祀致福。众不容于大,乃渭 疆涅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日郢。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 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日福丘。至堵敖 自福丘徙袭若郢,至成王自若郢徙袭湫郢,湫郢徙袭为郢,徙居睽 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樊郢,樊郢徙居同宫之北。 若敖起祸,焉徙居蒸之野,蒸之野徙居鄢,鄢徙袭为郢,至龚王、 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处于章 华之台。景平王即位,犹居秦溪之上。至昭王自秦溪之上徙居美郢,美郢徙 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居秦溪之上,秦溪之上 复徙袭美郢。至献惠王自美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 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酉漓,酉漓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吁。 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王自司吁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 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邮。 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琼郢。至悼折王犹居朋郢。中谢起祸, 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都郢。(以上节录)一、湫郢关于楚国的国家建制,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我认为楚国在舍达 (熊通)称王之后,实行的是“都邦制”,严谨的说法是“一都一 邦制”,即一城为都,一城为邦。这一观点至今未被楚史研究者重 视和提出。楚惠王时,“白公起祸,王太子(熊中)以邦复于湫郢。"楚柬大 王(熊中)时,“王太子(熊当)以邦居朋郢。”,以上两条记载, 均见于楚居。包山楚简第8简:“王(楚怀王)游于蓝郢之游 宫,焉命大莫敖屈易为命邦人内(纳)其溺典”,此“邦人”之“邦”即楚邦。怀王时的楚邦不详,疑为朋郢。楚昭王时,阖闾入郢,郢都(福丘)遭到毁坏。在楚国动乱之际, 令尹子西的首要任务就是“安邦定国”,只是时机不成熟,直到公 元前504年,“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 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令尹子 西喜曰:'乃今可为矣。'”子西“迁郢于郡”,实际即“迁郢于邦”。那么问题来了,此“都” 是若郢?还是都邑呢?在前文“若国迷津”中,我们已对这个问题 有了明确的答案,且从楚居的记载和楚国历史的走向分析,若 郢从来就不可能是楚邦。那么,此“邦”在都邑何处呢?水经注载:“沔水又经郡县故城南,古郡子之国也。秦楚之间, 自商密适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津南有石山, 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 所谓鄢都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 按水经注所言“县北有大城”,果然在罗山遗址(都邑)以北, 直线距离大约16公里处有“小胡岗遗址”。“小胡岗遗址”位于宜城市东南郑集镇红星村,处在一条东西走向 的平缓冈地上,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面积约 180万平方米,其面积小于楚皇城遗址面积(220万平方米),大于 宜城郭家岗遗址面积(1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 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 纹、瓦棱纹,器形有鬲、豆、盆、罐及板瓦等。从卫星地图看,“小胡岗遗址”东临汉水,南靠蛮河,非常方便水 上交通。在遗址的周围,有一东西长约6000米,南北宽约2500米 的不规则半椭圆形环绕水系印痕(西到肖家冲,东到何坡村西,北 到扬旗岗,南到下武当),印痕不知何时形成,遗址处于印痕的东 北角。从“小胡岗遗址”规模来看,已非常具备郢城的规模。然而,此处 并不是水经注所说的楚昭王自纪郢徙都之处。一是经考古发掘, 此处被确定为战国遗址,非楚昭王所处的春秋末期。二是“小胡岗 遗址”地处蛮河以北,其北5公里处就是今楚皇城(鄢郢),以蛮 河为界,显然它已进入鄢地。从时间和所处位置来看,它均不符合 相应的条件。“小胡岗遗址”极有可能是楚居所言的朋郢。楚居载: “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鄙。王太子 (声王)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班郢。至悼折王犹居朋郢。”朋郢 与鄢郢如此之近是很值得人们思考的,显然它的命名不依地名,而 是根据地理位置与属性来命名的。说文:朋,辅也。疏凡 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广雅朋,比也。朋,类也。比,近也,又从也。本义并列、并排。班通并。故朋郢 又可称作班郢,言“以为处于班郢”,班才是地名。既然楚“邦”不在都邑的北方,我们转向“罗山遗址”的南方探寻?括地志载:“都城东南有楚王城”。春秋左传正义:“(鲁庄公)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巴人), 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稽陵。还,及湫,有 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3至。”杜注,南郡郡县东南有湫城。大清一统志:“湫城在钟祥县北,左传庄公十九年楚子伐 黄,还及湫。注南郡郡县东南有湫城。水经注枝水西南流 迳湫城东南。”春秋大事表在“襄阳”下言宜城:“罗国在县西二十里。楚鄢 在县西南九里,古鄢国。楚郡在县西南九十里,后徙郢于此,兼称 鄢郢。楚湫在县东南。”大清一统志谓湫在湖北省钟祥县北,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 省宜城东南,其实一也。水经注疏则将湫城置于汉东。不管怎 么说,湫城的大体位置是确定地,即在今宜城南,钟祥市北这一区 域。可以肯定的是湫郢不会在汉东,结合水经注沔水所言“县南 临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湫郢当在“石山”之下,“沔津”之旁。石山即指钟祥市磷矿镇所处的西南方位的山系,最 高处建有“古烽火台”。今仙女山下有涧河,从双河镇过来,自西向东,在涮河口注入汉水。疑“涮”为“湫”字之讹变,今涮河, 即古湫水。在古湫水和汉水的交汇处,即水经注所谓“沔津”, 此处有大片淤积区,汉水明显东移。齐召南水道提纲卷十三入江巨川三“汉水”条云:“又南六十 里,有乐乡河自西北来,注之。”原注云:“乐乡河即夹峪河,源 出南漳县西南界老龙山南麓,东南流二百余里,合西南一水, 流经钟祥北境。又百余里,有石桥河,西自山东,流经石桥驿南, 又东,合西南来之荆门山北水,东北流来会,又东入汉。”乾隆钟祥县志卷一山川“俐河口”条云:“俐河口,县西 北五十里。上泉、象河及汉西诸港水逗朱家埠,有汤泉,泉亦达于 小河而出口,入于汉。”今人朱道清编纂中国水系大辞典汉江水系“利河”条云:“汉 水支流。在湖北省北部。二源:南源出荆门市西北部胜景山北麓; 北源出荆门市康家大山东北麓。两源流至双河口汇合后,东流,经 钟祥县双河、朱堡等乡镇,于磷矿镇利河口,注入汉江。”公元前676年冬,巴人伐楚。公元前675年春,“楚子御之,大败 于津。”因失败“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躇陵。”凯旋归来,“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正义注:“黄,嬴姓国, 今弋阳县。”此注有误,非弋阳县,应为潢川县。潢川县隆古乡有 黄国故城遗址。春秋左传记载楚文王“伐黄”及其去世过于简洁,后人多有争 论。普遍认为楚文王最后居“福丘”,即大郢,今荆州。其伐黄路 径当自荆州出发,经安陆,翻越大别山脉,打败黄国后,溯淮河到 至桐柏,再至襄阳,沿汉水过宜城,前往湫郢。我认为可能并非如 此,巴人伐楚的路径不是沿长江而来,而是沿汉水过来的。后来巴 人攻楚一直走的是汉水,这也是楚文王在汉水两岸(今襄阳一带) 分设若郢和樊郢的主因。如公元前479年,“巴人伐楚,围曼尸。 公元前477年,“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蓬固败巴师于鄢”。后汉书郡国志载“邓有哪聚”。李贤注“左传桓九年楚 师围哪”。鄢在邓,巴人沿汉水至邓伐楚“鄢”为捷径。春秋初期,楚国在汉水的西界与哪国接壤,“楚子御之”必御之于 国门。“大败于津”,此“津”既不是杜预所言的江陵之津乡,也 不是郦道元所指的枝江(罗)县西三里的津乡,而是楚国与哪国交 界处的某一汉水渡口(按:直到公元前616年楚穆王伐麋,“于锡 穴”,楚境才扩展到今哪阳区五峰乡一带)。楚文王失败后,向北 回到为郢(详见后文),“鬻拳弗纳”。这样其伐黄的起点当自为 郢出发,至桐柏,沿淮河前行,直达潢川。伐黄后,西行至信阳, 过随州,再到湫郢。到达湫郢时楚文王得病,一说因嚼食“昌歌” 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不知此说何来。综合各方面因素,湫郢的位置大概在今钟祥市磷矿镇朱堡埠附近一 带,因近湫水,故名湫郢。子西”迁郢于郡”,实际是迁郢于郡地 的“湫郢”。湫郢在楚昭王时为楚“邦”。子西“改纪其政,以定 楚国”,即以邦定国。朱堡埠以西有陈安村遗址,即湫郢。陈安村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 西宽500,总面积75万平方米(按:春秋早期的郢城大多规模较小, 如樊郢仅有50万平方米;战国时期的郢城则相对较大,这与国力有 关),城墙已毁,有城壕残迹,遗址以西存有春秋至战国间墓葬46 座,还有若干局址、灰坑。从卫星地图来看,湫郢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向东不足5公里即汉 水,处于楚汉水中间地带,扼楚国水上交通要道之“咽喉”。向西 10公里有石桥驿,楚国从郢都(荆州)至申(南阳)的陆路大通道 “邪道”即自此路过。湫郢为楚文王营建设立。至此,让我们再读楚居,一件事就豁然开朗了,楚昭王时“阖 闾入郢”,子西“以邦定都于湫郢”,楚惠王时“白公起祸”,“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可见“湫郢”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前期, 一直是作为“楚邦”存在的。楚居:“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 于酉灌。”湫郢后来屡有更名,曰为之,曰肥遗,曰酉灌。湫郢、樊郢、若郢、焉B郢、朋郢位置示意图二、樊郢楚世家:“二十七年,若敖卒。”公元前763年,焚冒舍帅即 位。楚居载:“至焚冒舍帅自若徙居焚”。 曾浩波先生认为:“焚简文作'樊',樊是焚的异体字。在今 襄阳市樊城的可能性较大。'焚'应该就在汉水北边的不远处。” 宣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诗经大雅蒸民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通 志氏族略载:“樊姓,姬姓,周文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为周 宣王卿土,食采于樊(左传作阳樊),因邑命氏”。此即公元 前825年周宣王册封仲山甫为樊侯之事。古樊国遗址位于河南省济 源市承留镇曲阳村一带。因此,周宣王时期不可能有两个樊国,从 “城彼东方”来看,樊国也不会跑到“南国”来。焚冒所居之 “焚”,实际是个地名,而非国名,从地理区域来看,应属于古阴 国之地。焚的具体位置今已难考,但它可能与后来的樊郢有关联,疑樊郢所 处即焚之址。据考樊郢在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邓城村,今称邓城遗 址,位于汉水正北不足6公里。郢址基本保存完好,近方形,周长 约3150米(南北长800825米,东西宽600675米),面积约 50万平方米。夯土城墙,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 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 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因樊郢是在焚 城的基础上所设置的,所以其与楚国的郢城当有一定差距。从发掘 现场来看,邓城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池,它的周边还分布着一些“卫 星城(敌)”,用来拱卫着它。樊郢系楚文王所设立。樊郢南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