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内部资料民政局注意保密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
资源ID:1193867
资源大小:77.15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安顺市内部资料民政局注意保密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附件2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安顺市 民政局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组二。一六年八月一、民政事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1(一)“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1(二)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12(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17(一)指导思想17(二)发展理念18(三)基本原则20三、发展目标21(一)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2(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4(三)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力25(四)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5四、重点任务27(一)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民政兜底保障工程27(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28(三)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31(四)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33(五)健全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34(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36(七)加强社区建设38(八)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39(九)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水平41五、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42(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3(二)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53(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58(四)综合防灾减灾建设工程59(五)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60(六)优抚安置服务体系建设工程61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1(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考评和督查机制61(二)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62(三)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63(四)推进项目建设,提升服务能力63(五)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大民政工作机制64(六)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力度64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依据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有关精神和要求, 结合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是未来五年安顺市民政 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各区、县民政部门编制实施 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一、民政事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民政 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和 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民政干部职工紧紧抓住 贵州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安顺民政事业加快 发展的意见(黔民发201242号)给全市民政事业带来 的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安顺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 小康的总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 工作理念,在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方面做了大量 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一时期,是民政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 是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各项民政事业发展 最为显著的五年。民政事业投入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民 政事业费总投入54. 5亿元,其中:2011年9. 19亿元,2012 年10. 23亿元,2013年ILo7亿元,2014年11. 89亿元, 2015年12. 12亿元,投入资金逐年增长。“十二五”时期全 市民政事业费支出比" 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3. 10%。一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基本建立“政府主导、 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形成联席决策、 会商评估、分工监测、统一预警、共同防御的应急处置格局 灾害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逐步健全。“十二五”期间为进一 步加强对减灾工作的领导,市人民政府撤销安顺市抗灾救灾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 “安顺市减轻自然灾害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全市9个县区(管委会)和88 个乡(镇)同时建立了减灾机构。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安顺 市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各县区根据安顺市民政局 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出台了各县区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同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建立。全面实施政策性农 房灾害保险,从2014年IO月起,各级财政每年共投入408 万元,为全市5.226万户农户提供1万元以上基本农房保险 保障,农户自愿投保率逐步提高。二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基本建立:1.减灾工程建设体系 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相继建成了一批城镇防 洪工程和洼地排涝工程,“滋黔工程”、“益民工程”和“黔中 枢纽工程”建设长足发展;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 对地质灾害危及点群众进行易地搬迁,兴建一批减灾安居工 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两江”防护林工程、“两山”石漠化 综合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易灾地区草地建设项目、森 林防火工程建设。2.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建成。卫星、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相继应用于 减灾工作的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监 测预报、地震、地质灾害预报、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预测 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多类型多专业的立体监测预 警预报体系;覆盖市、县、乡(镇)的灾情报告制度进一步 健全。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5月,市 人民政府先后颁发安顺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 应对自然灾害的6个专项预案,市及8个县(区)都制订了 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民政系统新建1个市级、4个县级自 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基本形成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灾害应急反应和应急救助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捐助活动广泛开展,灾民的 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确保了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三是投入救灾资金不断增多。“十二五”期间共投入救 灾资金36316. 99万元,解决了 160. 30万人(次)生活困难, 紧急转移安置群众7. 946万人,帮助19490户灾民恢复住房 43622间,累计接收社会捐款846. 5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 4. 83万人。“十二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投入资金较“十 一五”时期增长72. 46%o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领 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城 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 信息核对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从 2010年的1220元/年提高到2015年的2606元/年,年均增 长幅度达16. 5%,农村低保对象累计875098户人,累计发放 农村低保金215346. 21万元;全市城市平均低保标准从2010 年的222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464元/月,年均增长幅度 达16. 0%,城市低保对象累计95217户183278人,累计发放 城市低保金53149. 87万元;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全市累计保障城乡困难群众209万人的基本生活, 累计支出城乡低保救助资金268496. 08万元;全面落实农村 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 临时救助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救助临时救助15402 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132.79万元;农村低保季节性 缺粮粮食救助累计救助154049户295335人,累计发放粮食 1914. 82万斤;全市医疗救助平均救助封顶线达4. 66万元/ 年,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费用救助比例达72%,有效缓解了 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累计资助参合参保人次,发放资 助参合参保金5853. 42万元,直接救助医疗救助61550人次, 累计支出资金20854. 33万元。三是不断提高五保供养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五保供养对象33752户39805人,累计 发放五保供养金4801. 32万元;五保供养标准逐年得到提高, 全市平均集中供养水平从1528元/年提高到5830元/年,平 均分散供养水平从1003元/年提高到5265元/年,确保供养 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80%o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社区服务设施网 络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全市1837个行政村合并调 整为IOO7个行政村,106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141个, 全市已建农村社区服务站1084个,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 89. 07%的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服务站141个,覆盖100%的城 市社区;社区服务中心88个,覆盖IO0%的乡(镇、街道)。 二是开展了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十二五”期 间西秀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试点建设总投资106万 元,建设一个内部管理系统、一个社会事务一站式系统、便 民利民系统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全力打造 城乡社区便民服务平台。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入手, 按“一厅一场六室二市”的要求,全力打造出一批城乡社区 便民服务平台。四是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完成 全省第八届、第九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务监督 委员会全面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 制。五是西秀区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 申报成功“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市“城乡 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从2012年的60%提高到97. l%o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全面做好登记、注 销、年检工作。通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降低注册登记门 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措施,创新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登记 管理体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社会组织3616个, 其中:登记880个,备案登记2736个,社会组织登记数量 比“十二五”期末增加73. 4%。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直接 登记。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的 通知(安市民发2014 97号),完善直接登记的程序和 方式,依法把好登记注册关,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的直接 登记改革。截止目前,直接登记社会组织10家。三是启动 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共评出5A社会组织2家、4A社会组织 3家、3A社会组织1家。四是扎实开展在社会组织中组建党 组织和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调查摸底工作。“十二五”期间, 在全市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421个、组建党委4个。五是 积极简政放权,大力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取消社会团体批筹环节,直接批准成立登记。缩短审批时限, 由60个工作日减少至5个工作日。新型优抚安置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各项优抚政 策全面落实。认真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自然增长机 制,不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 标准由2010年人年均4361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年均9360 元,年均增长幅度为16.5%;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年均增长 15%;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两参退役人员补助标准,从2010 年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015年每人每月460元,年均增 长率为18. 1%; “三属”抚恤金年均增长23. ll%0增加补助 对象类别,从2011年8月1日起给农村籍60周岁以上(含 60周岁)义务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从2011年7月1 日起,对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 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遗属(含建国前 错杀后被平反人员的子女)发放生活补助。义务兵家庭优待 金逐年增长按标准及时兑现,2010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全市 每户均为1437元/年,2015到达5976元/人。二是“十二五” 期间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共落实优抚对象各项生 活困难补助资金133万元,解决1991户优抚对象临时生活 困难;纳入低保1433户;市、各县(区)均出台了优抚对 象医疗补助办法,对优抚对象医疗费用按规定进行补助,有 效缓解了优抚对象医疗困难。投入住院医疗保险、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门诊定额补助等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费601 万元。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