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A.启发性原则B.直观 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 正确答案:B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 若见之”的意思是:不听不如听到,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体(江南博哥)现了“直观性原则”。“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哪个阶段()A.初期B.中期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正确答案:B高原现象是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学 习成绩和效率暂时停止的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学习方法的固定 化;第二,学习任务的复杂化;第三,学习动机减弱;第四,兴趣降低;第 五,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第六,意志不够顽强。“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 重视O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正确答案:B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 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强调“能力”的重 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表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 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一般动机D.近景动机 正确答案:B题干所述是指 读书是为了财富和美女,是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所以属于外部 动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A.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D.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正确答案:B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 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机因材施教原则。“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心态是动机冲突形式中的()冲突。A. 双进B.趋进C.双趋D.单趋 正确答案:C双局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 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动机的类型来看属于()A,内 部动机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 正确答案:A内部学 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 产生的动机。题干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 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循 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正确答案:B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 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 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 的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O A.直 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正确答案:B名师 点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的思想,意思是:要引导 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 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出了教学中的启 发性原则。材料:陈斌是某小学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努力,每次考试他都抱 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 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问题:(1)陈斌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果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正确答案:(1)不正确。陈斌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运 气),这样会造成他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2)陈斌应该将其考得不理想归因于自己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 可以获得成功。(3)意义: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 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如果学生 有不正确的归因,则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 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 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材料: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 PPL并准备了青 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受 到了许多学生的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 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到,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 讲解。下课铃声响了,准备的PPT还没有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 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听清,而且有的PPT背景上浅色字很模糊。” 问题:(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正确答案:(1)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分别采用了实物直 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不能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这些教学手段,使 得教学效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材料中林老师不断翻着 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缺少了言语直观。只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 语直观三种直观方式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材料中,林老师只使用了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没 有与言语直观相结合,没有利用词与形象的配合。另外,林老师准备的PPT背 景上的浅色字很模糊,不符合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没有突出所讲内容的特 点,导致知识直观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林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 程,只是自己单独呈现各种直观方式,没有及时跟学生沟通反馈,了解学生的 想法和建议。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 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 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材料:某教师上“中位数” 一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个学生某次数学考试得了 78 分,全班的平均分是77分。于是他回去跟妈妈说他这次数学成绩处于班上的中 上水平。问题:这个同学说的话是否属实?让同学们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 为属实。当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分数(1个IOO分、4个90分、2个80分、1个 78分、1个77分、1个10分、1个2分)公布后,大家大吃一惊,都错了。在 同学们吃惊之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原来平均数不可靠”的观点。怎么办 呢?这就需要学习“中位数”的知识,这样引起学生对学习“中位数”知识的强 烈期待。问题:请分析教师这一做法的意义。正确答案:材料中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 的需要来激发学习动机。材料中,教师提出的“平均分”事例,让学生们对将 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巧妙地进行导课设计,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 生的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期 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材料:孙老师在二(1)班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设计了两项家庭作业让学生 选择完成:(1)把“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喜欢的人听。(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想一想,明天上课时与 小伙伴交流一下。问题:(1)对孙老师本次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评析。(2)谈谈“减负”与家庭作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1)材料中孙老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 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 性。孙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2)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家庭作业繁重。如何把孩 子们从家庭作业中解脱出来是减负的关键。我认为家庭作业不是该不该留而是该怎样留的问题。家庭作业时教学过程中不 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 前课程改革的重大呼声,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常规性家庭作业的思维,让家庭作 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作业要有差异性;作业要有多样性; 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探究性;作业要有自主性;作业 要有合作性。家庭作业要新颖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家庭作业成为学 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家庭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材料:孙老师正在教授青蛙和蛇一课,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即将下课之际,为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孙老师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冬天来了,牛、狼 等动物都会换上厚厚的毛以抵种寒冬,而青蛙和蛇为什么却要躲起来?”话音刚 落,小张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知道,因为青蛙和蛇没有衣服,怕 冷。”孙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其他同学谁知道?”此 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一片。恰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孙老师只好 说:“我告诉你们,因为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下课。” 问题:(1)请结合材料对孙老师教学过程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正确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正确答案:(1)材料中的孙老师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 趣,是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但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采取教育机智而因材施教,也 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首先,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材料中的孙老师应该将问题设置得更具有开放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中的孙老师不应该立即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 引导学生。再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 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允许学生 向教师提问和质疑。材料: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 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 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 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 答,他说:“他们想知道单价降低的百分比。” “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老师笑着说。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 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 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 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 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问题:请分析老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正确答案:材料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然后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 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通过具体事例让小杨明白:在自己的努力 下,他同样可以取得不小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其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材料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