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多考: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题型诗歌鉴赏提分秘笈(学案).docx
-
资源ID:1190334
资源大小:18.6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一文多考: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题型诗歌鉴赏提分秘笈(学案).docx
诗歌鉴赏提分秘笈(学案)微信cdm722一、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考点1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晋人殷浩 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翻译: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 之情O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 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一A .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呼应了题目。其中的“舞”字,形象地刻画了雪花随风飞扬的美 丽画面。B .首联第一句“多”字,可见心情的沉重。下句一 “独”字,可见环境的险恶。C .第四联使用晋人殷浩典故,表现了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 .第三联中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E .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除传达愁情外,还暗示了诗人“愁坐”时间之长。3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 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B.颔联正面呼应题目“对雪”,暗示了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积雪风回。借这样的景 写出了混乱而又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C. “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属借喻手法,指的是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 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D.本诗是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的老翁贫寒交困,孤苦怜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无 从着力的感情。4.下列对这首诗颔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描述了长安黄昏时分从乱云低垂到风急雪紧的天气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B.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乱云和飞雪的状态,表达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愤怒。C.侧面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到急雪回风。D.营造了一种冷清而萧索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室内的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E. “乱云低” “风雪舞”又暗指社会的混乱动荡,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简答题5 .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7 .“炉存火似红” 一句中的“似”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8 .说说你对标题对雪中“对”的理解。9 .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10 .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11 .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12 .结合全诗,分析颔联的作用。13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14 .诗中两次写到“愁”,请结合诗句分析“愁”的具体内容。15 .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请分析说明。16 .本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二、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考点2送李端丽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阕乡(在今河南省) 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3)故关:故乡。(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5) “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薛练习题目(判断考点)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10、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高考诗歌鉴赏题解题模式总结基础:深入理解诗意过程: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结果:认真拟写答案巩固练习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 郭门临渡头, 白水明田夕卜, 农月无闲人,极目无尘垢。 村树连溪口 O 碧峰出山后。 倾家事南亩。注释: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5白水明田外:田土更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6农月:农忙季节。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7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好”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翻译:练习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诗歌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试做分析。5、诗歌的颔联、颈联是怎样写景的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田园诗描绘怎样一幅画面,试做赏析。8、从情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9、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三、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考点3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姨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e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占春:占领春光,指饱含浓郁春意。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陂(bei):池塘。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 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绝胜:远远胜过。翻译:【选择题】(编号:0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 三字来生出。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娇: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 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 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 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E.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第二句中的“各占春”,指的是池边春水和池中花影一样妖烧。(编号:0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B.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C.后两句议论抒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也要保持高洁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 了自己的人格操守。D.杏花即使飘落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表达了对朝廷 的极端不满情绪。E.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情 感相近。(编号:0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二句中“妖娇”两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描绘出了杏花争奇斗艳的姿态。B.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妩媚招摇的形象。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C.诗歌后两句一 “纵”,一 “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D. “东风吹作雪”,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 凄美景象。E.诗中的“陂”“南陌”耐人寻味,颇有象征意味,诗人将杏花置于“陂”这个特殊环境中,大有深/同、O(编号:0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绕”字用得精巧,写曲折蜿蜒陂水环绕着“妖娇”的杏花,使景色富有动感、充满生机。B.三、四两句对偶工整,既有深刻的议论,又有浓郁的抒情,褒扬了北陂杏花品性之美。C.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 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D.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E.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暗示出作者虽身在“北陂”,仍有重整旗鼓、东 山再起之意。(编号:0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杏花生长于池边或池中小洲I,在人迹罕至之地独自“妖娇”,但却免于“碾成尘”的命运,含蓄地 表露了诗人的心志。B.诗人将自己比作“北陂杏花”,将朝廷反对派比作“南陌杏花”,在对比中突出了 “北陂杏花”的 (Wj 洁 OC.诗人托物言志。诗歌前两句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用“春水”“花影”等营造了雄奇壮美的意 境。D.诗人赞美甘于静默、淡泊自赏的杏花,实则“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表达自己虽被排挤,仍不失 高远之志的情怀。E.末句中的“南陌”与诗题中的“北陂”相对立,均为一种隐喻。若说“北陂”是隐逸之所,那么, “南陌”正是名利之场。【简答题】一.形象题(编号:06)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编号:07)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编号:08)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编号:09)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编号:10)作者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请你说说“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在何(编号:11)后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赞其语言精工、意旨深远,请 依据诗歌的后两句作简要分析。三.技巧题(编号:1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四.情感题(编号:13)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 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编号:14)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一首诗歌终结诗歌核心考点4重点突破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或者艺术手法。学界对其名称和分类尚有争议,三者合一,对高中生学 习有利,不必纠缠。另:对表现手法的分类标准、具体分类,也多有争议;下面分类仅供参考。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情景交融、对面落笔,借古讽今,起 兴,比兴,触景生情等。描写手法:衬托、动静结合、渲染、烘托、正侧结合、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