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龙泉市环境保护局浙江碧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C)一六年九月责任表审 定:方晓龙查:毛建伟吴慧项朝友李健强校 核:俞丽珍黄斌项目成员:叶日华张力人俞丽珍吴剑周欢欢张军伟杨善玲编制单位:浙江碧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杜永林参加人员:陈艳宋崇渭审核人员:蔡文波- 刖百“十三五”时期(2016年一2020年),国际经济将进入深度 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 战”为特征的发展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四个全面” 等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 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新环保法深入实施,必将对生 态环境保护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全国上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 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对于龙泉而言,是坚持走转型升 级之路,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重要五年。这一时期,龙泉市将按照省委“八八战略”、“两富 两美”总体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 展战略,打造升级版“好龙泉”的总体目标。科学谋划好“十三五” 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治理重点和创新模式,编制符合我市发展 规律及发展实际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推动全市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十三 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191号),围绕新时 期、新形势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制定了龙泉 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L龙泉市基本情况11.1 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11.1.1 自然环境概况111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31.1.3 资源与生态环境61.2 环境质量情况101.2.1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101.2.2 水环境质量概况111.2.3 区域声环境质量概况122、环保工作回顾及趋势122.1 “十二五”环保工作回顾122.1.1 、污染物总量控制122.1.2 、污染防治B2.1.3 监测能力建设情况182.1.4 农村环境保护192.1.5 生态修复及生态工程建设202.2 “十三五”环保工作内外部形势222.2.2外部综合性形势222.3 “十三五”环保工作重点难点232.3.1 环境可持续能力尚待提升232.3.2 产业结构布局仍需优化242.3.3 总量减排任务难点较多252.3.4 污染防治水平亟待提高252.3.5 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2623.6监管能力建设仍需加强263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283.1 指导思想283.2 基本原则283.3 编制依据303.3.1 法律法规依据303.3.2 技术大纲及指导性文件313.4 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313.4.1 规划范围313.4.2 规划期限313.5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314 .主要任务354J总量捽制:推进产涉转型升级 354.1.2 加快治污工程建设落实减排364.1.3 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减排374.2多措并举,提升水环境质量374.2.1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37Il4.2.2 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384.2.3 强化农业面源和农村污染控制4043联防联控,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14.3.1大力推进城市蓝天工程414. 3.2建设清洁能源网424.3.3完善联防联控体系434.4 防控结合,着力营造清静声环境434.4.1 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434.4.2 控制社会生活噪声444.4.3 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454.5 分类处置,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454.5.1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454.5.2 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464.5.3 污泥无害化处置474.5.4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474.6 切实谋划,拓展污染防控领域474.6.1 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474.6.2 加强辐射污染防治484.6.3 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体系484.7 生态先导,推动和谐家园建设504.7.1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504.7.2 推动生态屏障建设 51Ill4.7.3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创建524.8 提升能力,健全生态安全监管体系534.8.1 加大监控能力建设544.8.2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544.8.3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554.8.4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565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585.1 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585.2 效益分析585.2.1 生态环境效益585.2.2 社会效益595.2.3 经济效益596.保障措施646.1 加强评估考核646.2 严格准入制度646.3 强化科技支撑656.4 加大环保投入6.5 加强宣传教育656.6 加强公众参与661 .龙泉市基本情况1.1 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1.1.1 自然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邻云和、景宁两县,南连 庆元县,北接遂昌、松阳两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接,地理坐标北 纬 27°42' 28°2O',东经 118°42' 119°25',东西宽 70.25 千米,南北 长70.80千米,总面积约为3059平方千米。龙泉市自然资源丰富, 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达145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4.2%,居 浙江省首位,素有“浙南林海”之称。2、地形地貌地质龙泉为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海拔1500米以上的 山峰110余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30余座。龙泉地势西南高、 东北低(见图1-2),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将龙泉地形分为 两部分,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龙泉西北部的仙霞岭山脉,其主峰为龙泉与遂昌之间的九龙山, 海拔1734米;东南为洞宫山脉,其主峰为龙泉境内的凤阳山(现名 龙泉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中部为龙泉 溪流域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龙渊、查田、小梅、八都等, 最大的龙渊河谷盆地面积为3.5平方千米。此外,山地中仍残留着成 片的缓坡地,如龙南的上田、下田,凤阳山的凤阳湖、凤阳庙,安仁 的天平湖,屏南镇的坪田,住龙镇的住溪等。据统计,境内地形中,低、中山带占总面积69.17%,丘陵占27.92%,河谷平原仅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3、气候特征龙泉位于中亚热带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不 严寒、夏无酷暑、春早夏长、温暖湿润。因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 气候基本呈垂直分布,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下区 域属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800米以上区域近于暖温带湿润季 风气候。根据1981-2010年龙泉气象观测站气象要素资料统计表明,龙 泉市主要气候特征如下:多年平均气温18.0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极端最低气温-8.3 度多年相对湿度79%年平均降水量1649.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504.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30.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1621.4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63天多年平均风速12米/秒全年主导风向ENE4、水文特征龙泉境内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水系,西北部披云山 “三江汇顶”:北坡之水汇入住溪,为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之源;西坡之 水汇入宝溪,流入福建境内的建溪,为闽江源头之一;南坡之水流经 八都溪,注入瓯江上游龙泉溪。瓯江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的锅帽尖 西北麓,龙泉溪在龙泉境内长136.8km,流域面积2444.6 km?,属山 溪性河流;钱塘江发源于披云山北坡,经住溪北向流入遂昌,境内长 60.67km,流域面积211.O8km2 ;闽江发源于披云山西坡,经宝溪流 入福建境内的建溪,境内长27.71km,面积为1O7.75km20全市水资 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98亿人均13083 为 3OOOm3丰水标准的4.3倍,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6.2倍。5、土壤植被特征龙泉境内的土壤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岩性土等土类,17亚类,34±属,67±种。土壤总面积约3059 k其中黄壤占总 面积39.32%,主要分布在海拔75Om以上的山地;红壤占50.1%,广 泛分布在海拔750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潮土占0.32%,分布在 溪流沿岸滩地、阶地上;水稻土占1O26%,主要分布在海拔180- 120Om之间的谷地、珑地、盆地,以及沿溪的河谷平地,是耕地的主 要土壤类型。1.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人口和行政区划全市有19个乡镇(街道),其中7个乡、8个镇、4个街道。444 个行政村,12个社区,2807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 289888人,其中城镇人口 92520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1.9%。人 口出生率为1OO8%o,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7%。从表17“龙泉市各乡镇基本情况”可见: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94.8人/平方公里。表17龙泉市各乡镇基本情况乡镇总人口城镇人口土地面积(km2)IC匚7公OQQC/1 cr 7 r龙渊住追JUjruzlooUIUU. ( D而4±"土,潜GG /I CUr r r -7四任¾tS/49 b1 focibb 3 /O 2 1 晨 C9 1 7/I c 1 CQ剑延住追/Jl DU(L I ( 4b4 I .uy+在潜C)C)CGOQG匚ICC r r工合仁仕丁殖.OUz2乙J乙DI uy U b八却转9 r 7 Q久2 7Q1 / C 71八郁琪C-JDfObo( yI4U. ( IL+V-1 79Q 12久4Q1 7 上工丰琪: o4yI r44/h疮女吉1 9 r 1 9 7 79ICS) AQ小砥琪I J I 乙(乙IUd .4o木m吉1 7nr UO 7 1IGG G 匚食出琪I < Udo/ r 3 II c c C Jrt>f一转1 Q omnCC晨OC/ /1 2女L琪 uUdU44 J1 1CC7OQOQ1 : 2 9王吊/夫琅I IUUr y oyI 03 . /1 Od 2GC7£71 1C1 ± TE 琪UUrOC ( I JU1 CCuCIiorOCO 11弟南设I UUOUIlcD1 Oo I I乂 E幺1 7 Q11 c / CC二日夕I ( z+ II z+.UU77771 r r Q 7玉/夫夕(IIII ) O. y f传+辛会3纪幺77Q91 CZL 1 9TJ耳雷株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