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搭桥提升思维 论文.docx
遇水搭桥提升思维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数学这一学科在生活中实 用性最明显的技能之一。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培 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不可忽视。9加几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起始 课,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展示多样的算法,在反复阐释中对学生进行表达输出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探 究数学的乐趣。关键词:小学数学,9加几,进位加法,思维“9加几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之前掌握的10以内的加减法与其 说是算,可能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方式是背,基本是借助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这种 记忆模式进行的。从9加几开始学生就要摆脱这种模式,学着开始理解算理,利用 计算方法计算,从而进入新的思维层次。郑毓信教授认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 如何能将数学思维的教学真正渗透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之中,即以数学思维方法 的分析指导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作为一节种子课,教师希望带领学生充分经 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在顺利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带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顺利迈过进位加法计算的门槛。一、有效导入,促思维萌芽以往本课的导入设计较为全面,由数数出发,先数出十,接着复习十加几的 计算,再利用连加算式如:9÷1÷2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凑十的便利,为学生学习”凑 十法降低了难度。教师认为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第一步,看似降低了学 习难度,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接受凑十这一计算方法的暗示,在限制 下进行的思考探究,失去了思考算法多样化的宝贵机会,理解算理的过程被腰斩, 直接进入了学习算法的范畴。这样的学习所得,貌似会算,其实学生的思维层次仅 停留在模仿层面,对算理并没有充分理解,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失去了 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成就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预设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几种算法,不 管是数数、凑十法还是多加减一的方法,计算过程中均离不开 10,同时10加几的 内容也是支撑学生学习9加几的核心知识。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希冀锻炼 学生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利用比赛谁数得快这一听起来难度低的环节导入。学生的好胜心驱使人人都举起小手积极参与。比赛分为男生队和女生队,要求 在3秒内数出图片中小棒的数量。女生队的图片是一捆小棒和3根小棒,男生队的 图片则是一堆散乱的小棒,数量均为13根。结果显而易见,男生当场愣住,无法在 三秒内数出答案,但是不服输的他们马上发现了问题,喊着这个比赛不公平,我们 的小棒没有把10根捆到一起!我们要一根一根数,她们只需要数有几个一就行了。 善于比较的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数出数量。接着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气,顺水推舟带他们进入了 10加几的计算比赛中。 这次的计算过程十分顺利,学生对计算速度十分满意,教师虚心向学生们取经,学 生自豪地介绍因为有10的帮忙,10加几就是十几,所以计算非常简便。无需剧本, 学生已将10在数和算中的重要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在计较输赢、分析原 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数学思维越来越活跃。导入进行到此,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有趣的形式和较低的难度起步中被充分激发起来,带着有10真好的 印象顺利进入了本节计算课的学习。二、反复阐释,助思维成长本课的难点在于带领学生利用不进位加法计算经验进入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习, 从利用数的分合转向掌握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出多种计算方法,接着重点理解凑十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反复的阐释,将 操作的经验与思维联动起来,通过用简练的语言解释计算步骤,抽象探索出计算方 法,使学生真实得感受到将9加几转化为十加几的计算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转化 思想。师:你能算出9+4的得数吗?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表示 出你的想法。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同桌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摆法。师:你们是怎样想的?上黑板摆一摆,说给同学听。生:我先在左边摆出9根小棒,再在右边摆出了 4根,然后从4根小棒里移1 根到9根里,左边就有10根小棒了,10+3=13,所以9+4=13。师:他的方法你们看懂听懂了吗?生:就是要去借个1来。师:为什么要借1?跟谁借?你能再上黑板操作一次吗?生:因为9+1就等于10 了。跟4借。(学生上黑班再次展示从4根小棒中移一根小棒到9里去。)师:4被借走了一根,还剩几根?生:3根。师:这3根怎么办?生:和10加起来,10+3=13o师:10又是哪来的?生:刚才把4分成了 1和3, 9+l=10o师:听懂的同学能用3句话说出9+4的计算过程吗?生:把4分成1和3, 9+1=10, 10+3=13师根据学生回答填出凑十过程。师:你喜欢哪种算法?好在哪里?生:跟数的方法相比我更喜欢算的方法,只需要借个1给9就可以用10加几计 算了。师:请你按照刚才说的过程,再摆一摆。生再次动手操作。师:回忆一下刚才摆的过程,能不能把计算过程再说一说?会说的起立,不会 说的认真听听就能明白了。生:把 4 分成1和 3, 9+1=10, 10+3=13o多名学生示范说计算过程。师:老师擦去黑板上的计算过程,你能在作业纸上仿照老师刚才写的写一写计 算过程吗?生在作业纸上仿写分步计算过程,并交流展示。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借助手头的小棒直观得面对进位加法问题,通过动手操 作摆一摆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首先在自己摆一摆说给同桌听的过程中整理了自己 的思路,接着第一次面向全体的阐释时借助小棒在黑板上直观地从4里面移 1根小 棒借给9凑成十,帮助一些尚未探索至此的同学打开了思路。随后教师在与学生 的反复提问与解惑中,将凑十的原理完整展示了出来。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对凑十法的算理基本掌握,计算方法在头脑里也有了 雏形,利用三句话的简述将算法的步骤清晰得提炼了出来。为了巩固这种认知,教 师带领学生进行了比较算法、回忆算法、简述算法、操作回顾和仿写步骤不断进行 阐释。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反复经历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述和抽象算法的阐释 过程,克服了难点形成了计算技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三、观察比较,让思维延伸作为一节计算课,理解算理、形成计算技能是首要目标,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引 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延伸思维的深度。在探究环节展示算法时就有学生提出多 种计算的方法,如将9看成10,然后算10加几,减去1就是9加几的结果,其实 这不就是一种假设思维吗?学生思维能力不可小觑。在对比延伸环节,教师通过展 示学生学习整理的9加几算式,再出示10加几的算式,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提升 思维水平。师:观察老师整理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生:左边的算式有一个加数都是9。师:另一个加数呢?生:从2开始依次加1。他们都是9加几的算式。师:你总结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所有算式。生:我也有发现,我发现和都是十几。生:我还发现,算式的结果也依次加1。从11 一直到18。师:算式的结果为什么依次加1 了呢?生:因为每个算式里都有一个9,另一个加数依次加1,和也就依次加1 了。(教师利用课件将所有的和标红。)生:他们的和不仅是十几,而且和个位上的数比加数少1。师:比哪个加数少1?生:比9加几算式中不是9的另一个加数少1。师:那谁能帮我分析一下,少的这个1去哪了?生:去9那里了,被9借去凑十了。(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所有10加几的算式)师:之前大家都觉得10加几特别简单,现在老师又把他们请出来了,和9加几 的算式横向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排列方式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依次加1。师:谁还能补充吗?生:和也都是依次加1。(教师利用课件将10加几算式的和标红。)生:我还有发现,我发现9+2=IL 10+2=12,其中一个加数相同的时候,9加几 的和比10加几的和小Io师:你将你的发现总结得真好,那为什么少了 1呢?生:因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少1,和也就少1。本环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仅利用学生在上一环节自主整理 出的所有算式进行展示,在观察上不作引导小结,避免限制学生的观察范围及引发 学生的猜测模仿,不断通过询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激发学生找全发现的好胜心。 最终,学生用简练又精彩的语言回应了老师的期待。在一次次的观察与表达中不知 不觉渗透了函数思想,培养了有序观察的习惯。不灌输、不强加,顺应学生的思路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了简单的算式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感受到了 数学多元的魅力。随后的练习反馈出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计算出9加几的计算结果,掌握计算技能 的目标业已实现,但提升学生思维的目标并未止步,除了计算的相关练习,教师在 课的结尾还给学生准备好了贯穿全课的运动会情境的颁奖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两种算式:9+6和6+9, 6+9的计算,有的学生能够交换加数 想成9+6来计算,也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给6凑十,这就为类比迁移至本单元的8、7、 6加几、5、4、3、2加几搭起了桥梁。随后我出示了生活中一般的做法。这名同 学选择为9凑十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搬一箱比给6搬四箱轻松啦!由生 活情境开始,回归生活情境结束了本课的学习。学生习得了技能又积累了生活经验, 相信对凑十法中是凑小数还是凑大数也有了明智的选择。学生利用9加几一课掌握计算进位加法的方法,再类比迁移,从而顺利掌握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带领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培养数学思维, 在探索与领悟中体会数学的奥秘,遇到学生创新思维的水,教师及时为他们搭好 激励的桥梁,就能促使他们在数学世界中能够探索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