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双下肢混合性烧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
烧伤科双下肢混合性烧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患者男,40岁。体质量85 kg, 2013年8月7日工 作时不慎被管道内喷溅出的不明酸性液体烧伤双下肢,当 时即感创面剧痛,迅速脱去污染衣物后,现场用自来水冲 洗约20 min,伤后1 h急诊入院。患者意识清楚、呼吸稍促,无声音嘶哑、视物模糊及 肢端麻木,自诉口干及创面剧痛,体温36.2C、脉搏110 次/min、呼吸频率21次min、血压133/87 mmHg (1 mmHg0. 133 kPa) o创面主要分布在双下肢后侧, 界线清晰,绝大部分创面被灰黑色痂皮覆盖,小部分创面 表皮剥脱,基底红白相间或苍白,渗出不多;双下肢前侧 近踝关节周围可见部分创面,基底尚红,水疱少见(图 1A、 IB) o图IA.入院时,创面主要位于双下肢后侧,大部分创 面为灰黑色痂皮覆盖,小部分创面表皮剥脱,基底红白相 间或苍白;1B.双下肢前侧近踝关节周围可见部分创面, 基底尚红,水疱少见;详细询问受伤经过,患者及其工友均诉被浓硫酸烧伤, 患者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诊断:双下肢硫酸烧伤21%TBSAo 其中浅II度7%、深度5%、In度9%TBSA0患者入院后立 即予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治疗。入院后约30 min,接诊 医师再次检查创面时见创周皮肤出现大片红斑,界线不清 楚(图IC)。图IC.入院后约30 in,创周正常皮肤出现多处红 斑(t );急诊检查示白细胞计数 .4X109L中性粒细胞 0.92、血钾 4.28 mmoL/L > 血钠 143 mmol/L > 血钙 1.34 mmoL/L (正常值为 2.002.80 mmol/L)、血镁 0. 55 mmol/L (正常值为 0. 661. 20 mmol/L)、尿氟 35. 0 mg/L (正常值小于1.7 mgL)。患者合并低钙、 低镁及尿氟异常,再次追问患者病史,经工厂技术人员确 认致伤液体为体积分数80%浓硫酸和体积分数4%氢氟酸 的混合溶液。随即于创面皮下多点注射10 g/L葡萄糖酸钙(剂量2. 5 mscm2),并在心电监护下多次通过输液器微泵葡 萄糖酸钙及持续静脉滴注硫酸镁,总剂量分别为10.5 go 伤后6 h复查血钙2.09 mmol/L、血镁0.84 mmoLL. 尿氟39. 8 mg/Lo同时,患者入院后即用50 g/L碳酸氢 钠溶液纱布湿敷创面30 min,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伤后6 h血电解质在正常值范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图 ID) o图1D.伤后6 h,皮下注射联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硫酸镁后创面外观;在全身麻醉下急诊行双下肢创面削痂术,削痂面积约 13%TBSA,采用50 g/L葡萄糖酸钙溶液浸泡过的冻存猪 皮覆盖创面。术后每隔4小时监测血钙、血镁和尿氟值, 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静脉补钙量和补镁量。术后20 h内 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硫酸镁总量分别为12、10 g,术 后4、8、12、16、20 h的血钙值分别为2.32、2. 38. 2.41. 2. 31. 2.42 mmolL,尿氟值分别为 25.8、17.2. 12.9. 10. 7. 4.8 mgL,血镁值均在正常值范围。术后 第2天停止静脉补镁;术后第2、3天静脉补钙量分别为 4、2 g;术后第4天停止静脉补钙,血钙、血镁维持在正常值范围;术后第6天尿氟值恢复至正常值范围。伤后 第7天患者病情稳定,移植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创面,伤 后20 d患者痊愈出院(图IE) o图IE.伤后20 d,创面经植皮修复后愈合讨论浓硫酸引起的化学烧伤相对多见,损伤局部以凝固性 坏死为主,往往形成棕色皮革样外观,临床治疗通常与热 烧伤相似。氢氟酸烧伤较为少见,除造成局部皮肤组织损 伤外,往往因氟离子大量吸收引起系统性中毒、电解质紊 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小面积氢氟酸烧伤即可导致死 亡,因此临床诊治须迅速、准确。含有氢氟酸的混合酸烧伤少见报道,有学者曾报道1 例因口服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物而导致严重中毒的病例, 患者伤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并因MOF迅速死亡。本例患者 抢救成功,明确致伤物质是关键。入院时,根据患者提供 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考虑为浓硫酸烧伤,若当时接诊医师 一直按照硫酸烧伤进行治疗,极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局 面。入院后约30 min,接诊医师在清创前再次检查时见 创周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急诊化验结果显示低钙、低镁血 症及尿氟升高,提示可能合并氢氟酸烧伤,经再次追问病 史,最终确定致伤物质为体积分数80%浓硫酸和体积分数 4%氢氟酸的混合溶液。氢氟酸烧伤创周常伴有充血性红斑 %,虽然红斑的出现往往滞后,但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提 示意义。氢氟酸烧伤后尿氟急剧升高,伤后46 h达高 峰,尿氟值的高低与氟中毒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为氢氟 酸烧伤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氢氟酸在极低浓度下,对 组织也有损害作用,氟离子数分钟内即可穿透皮肤表层, 并吸收入血液循环,进入体内的氟离子与钙镁离子结合, 引发一系列中毒反应。在纠正血电解质紊乱的同时,如何阻断氢氟酸吸收, 避免继发性损害是治疗的关键。钙镁制剂是氢氟酸烧伤常 用的治疗药物,外用或静脉滴注等方式对生物组织的穿透 力弱,若合并浓硫酸烧伤(如本例患者),创面形成的焦 痂还可能阻碍这些离子的吸收,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可更加 快速、有效地将钙制剂传递至创面深层组织,与氟离子结 合形成不溶性钙盐,从而使氟离子失去活性。目前皮下注 射葡萄糖酸钙治疗氢氟酸烧伤的推荐剂量是50 mgcm2,且不论致伤氢氟酸体积分数高或低。也有作者认为皮下注 射治疗适用于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氢氟酸烧伤。本例患者的致伤氢氟酸体积分数为4%,为快速使氟 离子失去活性,仍然选择了皮下注射方式,但考虑按推荐 剂量给药,钙剂量大,有可能引发高钙血症,对此笔者将 葡萄糖酸钙减量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仅2. 5 mgcm2), 达到了治疗目的,避免了药物过量产生的不良后果。另外, 患者创面存在的大量坏死组织因失去血供往往成为毒性 物质的“储存池”,为安全起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应急诊削痂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物质,断绝毒性物质继续吸 收的可能。本例患者于伤后6 h即行削痂术,术后病情基本稳 定,至康复出院未出现较大波动。对于混合物引起的化学 烧伤,有时主要致伤化学物质并无明显毒性,而含量较少 的物质却有剧毒,应警惕诊治时遗漏。通过本例患者的救 治,笔者认为,广大烧伤医师同仁对化学烧伤的复杂性要 有一定的预判性,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