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千万工程”经验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docx
-
资源ID:1180219
资源大小:1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以“千万工程”经验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docx
关于以“千万工程”经验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 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全面实 施20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 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2023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 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 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市与浙江部分省辖市地 域相邻、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有基础、有条件学好用活浙 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思想理 念、科学方法和务实作风转化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 际行动,加快探索高质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市域路 径,为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 础。一、“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启示“千万工程”经验内涵丰富、路径清晰,蕴含了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把握 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为*在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指明路径、提供重要启示。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施过 程始终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自觉从农民的角度想问 题、定政策、干工作,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从 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 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真正践行了 “群众要什么,我 们干什么”的人民至上理念。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 “脏乱差”做起,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 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 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 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将乡村打造成为“一户一处景、一村 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打通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诠释了生态优 势的多重价值。因地制宜的科学路径。立足不同地形地貌,结合地方发 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开展环境整治,尽 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坚持以 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 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千村展现千面,走各具特 色的乡村发展路径。久久为功的扎实作风。自“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 浙江省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 策稳定性,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 个实施意见,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 高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建设 任务顺利完成,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推动“千万 工程”持续迭代升级、迈向纵深。由表及里的推进方法。注重软硬结合、塑形铸魂,在实 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 步提升。以美丽宜居的环境聚人气,让农民身有所栖;以丰 富多样的文化提精神,让农民心有所依,使农民成为改善环 境的参与者、乡村发展的受益者和文明乡风的传承者,把农 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二、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积极成效2018年开始,我市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实 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 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2021年,3个县(市、区) 先后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环境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 圾治理等现阶段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环境设施持续完善提 升。连续两年将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市政府民生 实事工程,完成超10万农户的户厕整改和提升任务。通过 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和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推进 农村改厕质量逐步提升。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高村级污水 处理能力;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专项整治,制定农 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处理 设施运行效率,全市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以上,设施正常 运行率达80%以上。加快构建“户分类投放一村分拣收集一 镇回收清运一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处理体系,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 超过99%o村容村貌整体改善。全市各地以“四清一治一改”(即 “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清理河塘沟渠,清理农业废弃物,清 理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 变农民生活习惯”)为重点,深入实施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 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季节战役,全市5个县区先后获评全国村 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通过组织实施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 对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和农村 县乡道沿线、河道沿线,以及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 旁等开展全面清理,扮靓村容村貌。通过支持村民民主议事, 推动建成1200个村内道路等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加快改善 村民出行条件,农民群众满意度超过95虬“村绿院美”成效 明显,全市累计建成“绿美村庄”近万个,“万村妇女争创 美丽庭院”行动持续开展,农户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地,整理 打造美丽菜园、美丽果园,“户洁院美”在广袤农村大地上 蔚然成风。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机制创新提升 工作效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常治长效。市级按每村8万元 对村庄环境管护进行补助,指导各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 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先后制定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评价办法和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提升工作评估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框架。各 地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红黑 榜”、积分制、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问题线索发现处置机制,利用市监督管理平台、“问题随 手拍” APP等信息化手段强化社会监督,累计受理各类问题 线索680多件次。各地积极探索新型管护模式,通过搭建数 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效率。示范效应逐渐凸显。2022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示范建设计划,突出“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 平高”的“三美一高”目标导向,建成首批6个示范县、60 个示范镇、673个示范村。注重彰显乡村特色、突出风貌塑 造,留住历史遗存与乡愁记忆,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665个、认定省级传统村落502个,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 落,展现出可观可感的“农村美”现实模样。全市涌现出一 批农村环境有效改善的市县典型,2019年以来4个市(县、 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呈现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弘扬 文明乡风的叠加效应,7项基层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村级乡风 文明典型案例。三、探索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市域路径近年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获得农民群众广 泛好评,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大、特色不够突出、农民参与不 足、长效管护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高质量建 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全市具备良好的环境禀赋与工作基础,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乡村大地同样具有蓬勃生命力, 把“千万工程”经验与全市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破解阶段 性发展难题,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建设宜居 宜业和美乡村。紧扣重点任务,补齐突出短板。聚焦农村“厕所革命”、 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 板,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一是稳步推进农村 “厕所革命”。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点,选 择适宜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户厕新建改造与整改达标,严格 把好农村户厕建设质量关,确保改一个成一个,让农民群众 用得满意、用得舒心。二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 地制宜,梯次推进,采取就近接管、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处 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行 政村及新型农村社区为单元,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 治理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行动,持续提 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已建设施运行率。全面排查整治较 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整体 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二三是大力抓好农村生活 垃圾治理。在全市城乡统筹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基本实现 自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提高垃圾分类处置能力,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建立“户分类投放一村分拣收集一镇回收清运一有机垃圾生 态处理”的全链条收集处理体系,健全常态化垃圾排查清理 机制。突出点面结合,彰显风貌特色。立足各地自然禀赋、人 文积淀和发展基础,分区域、分类型、有重点推进美丽宜居 乡村建设、特色风貌塑造与农耕文化传承,呈现富有地域特 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形态。一是抓好点 位打造。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 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美丽特 色点位,引导农民建设美丽庭院,自觉做好庭院内外环境管 理,建设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 景、美丽田园。二是推动集中连片。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 系、交通线路、重要景区等,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 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 推进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提升,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 珠成链。持续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重要节点空 间、公共空间、建筑的景观设计,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推动特色田园乡 村从点的建设向区域辐射延伸,培育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 区。三是体现文化特色。加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传 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和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竞 争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动态更新,实施挂牌保护, 支持传统村落集中的地区因地制宜、串点连线成片实施整体 保护。开展村庄更新改造提升行动,保留历史镇村、文物古 迹、农业遗迹,传承生产系统、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 活动等活态文化。注重广泛动员,引导多元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 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 育乡村文明风尚,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 位。厘清党委政府、农民群众、经营组团的责任和边界,顺 应农民群众的呼声和向往,明确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 大受益主体,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群众的事与群 众商量着办,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大包大揽,最大限度地调 动村民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庄环境建设与管理。二 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搭建乡贤助力平台,吸引乡贤 能人通过出资、出智、出力等方式支持家乡人居环境整治, 力所能及地守护村庄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盘 活乡村环境资源,吸引农创客入驻乡村,开辟乡村生态产业 新赛道、跨界增收新渠道,切实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广播、宣传标语、微信、短视 频等方式,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推广 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做法,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 村规民约等机制,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自觉参 与村庄绿化美化净化、村内公共环境设施运行管护等工作。 结合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 戏台等文化空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 提振当代农民精神风貌。强化机制建设,实现长治长效。科学制定乡村长期发展 规划并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真金白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久久为功推进乡村环境建设与长效管护。一是提升规划引领 水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县域统筹,构建完善“镇村 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规划体系,持续优化乡村生活、 生产、生态空间。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分层分类推 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用地 布局、风貌管控和建设任务。建立政府主导、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