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管理.docx
2024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管理急性心力衰竭(AHF )是指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迅速发生或急性加重, 通常伴有循环中利钠肽水平升高,常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 通常需要紧急住院或急诊就诊。关于AHF的治疗和管理,一起来看2023国家心衰指南!PART 01初始评估与紧急处理对疑似AHF的患者,在首次医学接触的紧急阶段(1 h ),首要措施是紧 急评估循环、呼吸和意识状态,早期识别心原性休克(CS)和急性呼吸衰 竭,及时给予循环支持和呼吸支持,同时尽快采取综合评估措施,迅速识 别致死性的急性病因和(或)诱因,即CHAMPRleT包括急性冠状动脉 综合征(C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高血压危象(H : Hypertensive crisis 严重心律失常(A : Arrhythmia )、急性机械性病 S( M Mechaniccauses )、急性肺栓塞 P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 急性肾功能衰竭(R :acute Renal failure )、急性感染 I :acute Infection )、 急性心肌炎(C : acutemyo Carditis )及急性心包填塞(T : acute pericardial Tamponade ) z并启动相应的紧急治疗措施。图急性心力衰竭的初始评估与紧急处理PART 02一般处理包括无创性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路、调整体位及出入量管理等。对于HFrEF患者住院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均建议继续接受GDMTz在住院 期间尽可能优化剂量(工类推荐,B级证据I对于存在严重低血压患者, 应该考虑适当减少RAS抑制剂剂量(Ha类推荐,C级证据)oPART 03氧疗和呼吸支持适应证:无低氧血症患者不常规给予氧疗。氧疗主要适用于明显呼吸困 难伴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 ) 90%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mmHg 的患者(I类推荐,C级证据I氧疗方式:常规氧疗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吸氧。当效果不满意或 伴有呼吸窘迫(呼吸频率 25次/min、SpO2 90%)z应该考虑尽早使 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以改善患者呼吸窘迫,减少有创机械通气使用(a类推荐,B级证据上述治疗后病情仍恶化,应及时气管插管进行 有创机械通气(工类推荐,C级证据IPART 04利尿和减容治疗伴有容量超负荷证据的AHF患者均推荐应用利尿剂治疗(工类推荐,B 级证据)o推荐尽早使用,可以尽快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I类推荐, B级证据工首选静脉应用伴利尿剂(工类推荐,C级证据)o持续静脉泵 入或间断静脉注射均可采用,有效性、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对常规利尿剂 治疗效果欠佳,合并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应该考虑托伐普 坦治疗(a类推荐,B级证据),可以与伴利尿剂合用,有协同利尿作用。 对于AHF患者伴有严重的容量超负荷表现且常规利尿治疗效果不佳或存 在利尿剂抵抗且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可以考虑超滤治疗(b类推 荐,B级证据工PART 05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治疗AHF在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和心衰再入院风险方面尚缺乏 充分证据。主要适用于AHF早期阶段,尤其是伴有血压升高的患者。收 缩压 110mmHg的AHF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充血,改 善症状(b类推荐,B级证据);收缩压在901 WmmHg的患者,酌 情谨慎使用,临床密切观察;收缩压90mmHg或存在症状性低血压的 患者,避免使用。常用的血管扩张剂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硝普 钠和重组人利钠肽。PART 06正性肌力药 对于低血压(收缩压 90mmHg )伴有低灌注表现,对常规药物治疗效 果不佳的AHF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以改善周围灌注,维 持终末器官功能(Ilb类推荐,B级证据力对于血压水平正常,无组织低 灌注证据的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正性肌力药(In类推荐,C级证据工当 器官灌注恢复或(和)循环淤血减轻时应该尽快停用正性肌力药。常用药 物包括儿茶酚胺类(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3抑制剂(米力 农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地高辛注射液) 等。PART 07血管收缩药或升压药血管收缩药主要指对外周动脉有收缩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 和肾上腺素,适用于应用正性肌力药后仍出现CS或合并明显低血压状态 的AHF患者(b类推荐,B级证据推荐首选去甲肾上腺素(a类 推荐,B级证据XPART 08阿片类药物AHF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吗啡(In类推荐,C级证据),除非发作时伴有 严重的或难治性的疼痛或焦虑、烦躁不安。以上内容来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 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编辑委员会等.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精简版)J中国循环杂 志,2023,38(12):120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