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绪论知识点.docx
【环境卫生学】绪论知识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 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的学科。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 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 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空 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气,液、固)在地球表面环境中通常不会以完全单 一介质形式存在,例如水中可含有空气和固态悬浮物,大气中含有水分和固 态颗粒物,土壤中含有空气和水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 以相互转移。例如水中的酚、鼠可挥发到大气中,土壤中的氧化物既可通过 渗漏进入地下水,也可通过挥发释放到大气中。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例如,土壤和水体中的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 POP)可挥发到大气中,随空气流 动从温暖地区向寒冷地区迁移。由此可见,人体暴露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 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虽然长期以来环境曾遭受无数次自然突变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及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但环境介 质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组成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表明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 扰具有相当的缓冲和修复能力。但当外来的干扰作用超出了环境介质本身 固有的缓冲修复能力时,可使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甚至功能发生难以恢复 的改变。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开展环境与健 康关系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全世界约有7000种化学物质经过动物致癌试验,其中1700多种为阳性反应。 2016 年,国际癌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OfreSearChOnCanCer, ARC) 对989种因素的致癌性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对人类有致癌性(I类)8种, 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A类)79种,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1IB类)290种, 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分类(III类)501种,对人类可能没有致癌性(IV类)1种。 IARC还指出,2012年,全世界有800万人死于癌症,1400万人确诊癌症。2012 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358.6万人,死亡218. 7万人。人们还发现,有3040 种人类致畸物,1000多种神经毒物。斯德哥尔摩公约(StockholmConvention)规定的优先控制或消除的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总数已达23种。PoP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 等特点,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004年月11日正式履 行该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