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docx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曾 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 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 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 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 论中,提出了 “教学做合一”。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 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将“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他说:“是怎样做便怎 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 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 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 义。这种理论的提出,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 教学的根本。“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 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 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 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 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 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 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 社会的唯一出路。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 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尊重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 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 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 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 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 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尊重学生, 还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 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 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 有效的教育;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 我,发展自我。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 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 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 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 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 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 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 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 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 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 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 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 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 现代的陶行知。(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 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 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 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 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 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 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 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 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兴趣和热情。(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 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 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 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 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的价值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 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 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 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 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 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 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 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4)此外还需要校体育教育。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 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 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 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 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 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 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 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 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 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 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 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