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资料:循环考试版.docx
血液循环部分注:灰字不考。红字是总结课上老师提及的内容,其中标注为“重点”的都是老师明确说的重点。一些内容还附有老师总结课上的原话。此外,GX老师说这部分内容不会超出这个总结范围。此份总结是在宇辰童鞋的总结基础上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RevisedbyIostparadise第十一章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血管的三层膜结构:内膜内皮细胞、内皮下层中膜一一弹性纤维、胶原纤维、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一一疏松接蒂组织2、血管学分类:组织学分类: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生理功能分类:名称位置结构特点功能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1vesse1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1 .贮血和提供推动力2 .缓冲动脉血压3 .心室间断射血->动脉连续血流分配血管Distributionvesse1中动脉平滑肌较多输送血液到相应组织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11aryresistancevesse1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细、平滑肌丰曷控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11arysphincter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一、两个平滑肌细胞控制毛细血管的开闭,决定某处血管床的血流量交换血管Exchangevesse1毛细血管网单层内皮细胞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11aryresistancevesse1微静脉改变毛细血管后压力,从而改变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容量血管Capacitancevesse1除微静脉以外的其他静脉口径粗、数量多、管壁薄、容量大、可扩展性起到血液贮存库的作用短路血管Shuntvesse1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皮肤中较多与体温调节和摄氧量控制有关总横截面积最大的是毛细血管部分。二、血流动力学1、血流量b1oodf1ow(Q):1)定义: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整个体循环的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相等。2)影响因素:Q=RQ与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2、血流阻力resistanceofb1oodf1ow(R)1)定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2)影响因素:R=吗(不用掌握,但要知道1、r的定性影响)rR与血液粘滞度和管长成正比,与管径成反比。一般情况下,管径是影响血流阻力的最主要因素。(需要掌握)3)层流与湍流层流每个质点流动方向一致各质点流速不同,越靠近轴心流速越快血流阻力小湍流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流速不同,无规律血流阻力大造成湍流的原因: 血流速度过快 经过障碍物 做急转弯时 经过粗糙表面时三、血压(重点)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circu1atoryH11ingpressure(MCFP):定义:当心脏射血停止时,循环系统中各部位所测得的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MCFP。2、血压形成的4个决定因素: MCFP 心室收缩射血 小动脉和微动脉造成的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PartI动脉血压(重点中的重点)-一般指主动脉压力1、名词解释:(GX:动脉血压涉及到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是“有的”。)收缩压systo1icpressure(Ps):心室收缩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舒张压diasto1icpressure(Pd):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脉压pu1se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1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水平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Pd+13脉压2、动脉血压的变化* 动脉血压的性格差异:男女* 动脉血压随年龄的变化:年龄t,收缩压t,舒张压一开始上升,之后稍有下降。* 人一天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双峰双谷”,上午68时和下午46时各有高峰。* 动脉血压在不同血管中的变化:从主动脉至中动脉降落很小,主要降落在小动脉、微动脉。3、影响动脉压的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t,收缩压,舒张压,脉压t; 心率t,收缩压,舒张压tt,脉压I;心率过快时动脉血压反而下降; 外周阻力与心率的效果类似;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贮器作用越强,动脉血压波动越小;MCFP: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动脉血压大小。4、动脉血压的测量:直接法,间接法。(了解原理)PartII静脉血压1、中心静脉压centra1venouspressure:1)定义: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412CmH2。2)影响因素: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心脏射血能力强一一血流向外周,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大一一血流向右心房,中心静脉压升高2、外周静脉压periphera1venouspressure:1)定义:各器官静脉的血压2)特点:阻力小、受跨壁压影响、静脉容易塌陷跨壁压transmura1pressure: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当跨壁压小于。时(内压小于外压),血管塌陷3、静脉回心血量1)定义:每分钟内从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量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MCFP越高,回心血量越多; 心肌收缩力:收缩力越强,回心血量越多; 体位改变:站立位回心血量小于平卧位; 肌肉泵作用:节律性的收缩舒张有助于静脉回流; 呼吸运动:吸气:体循环回心血量3肺循环回心血量II呼气:体循环回心血量I,肺循环回心血量t微循环、组织液淋巴液以及冠脉、肺循环一、微循环定义: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结构及特点:由单层内皮细胞及其基膜构成,非常薄,通透性高作用:物质交换微循环通路:迂回通路由微动脉经后微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微静脉慢由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控制交替开放,正常情况20%开放主要的物质交换场所直接通路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进入通血毛细血管,最后汇入微静脉短而直,血流阻力小,速度较快平滑肌很少经常处于开放状态,使一部分血液可以快速回心可少量进行物质交换动静脉吻合由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快发达的平滑肌层和神经末梢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体温调节时开放否微循环的调节:微循环的调节取决于局部代谢。代谢产物的积累和低氧状态导致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使代谢产物被带走低氧状态被解决。微循环的作用:1、提供养分2、排除废物二、组织液组织液生成一一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组织液水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调节:影响EFP的四个因素淋巴回流一一淋巴回收10%毛细血管中的滤除液,淋巴堵塞时组织液回流入血受阻,组织水肿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液通路:1、毛细淋巴管以盲段起于组织间隙中,单层内皮细胞成叠瓦状单向通道,通透性极高2、毛细淋巴管汇集成集合淋巴管,经胸导管80%、右淋巴导管20%回流入血淋巴功能:回收蛋白一一将从毛细血管中进入到组织液中的蛋白回收回血液吸收小肠脂肪一一由肠淋巴管经集合淋巴管汇合成肠干,经乳糜池、胸导管汇入左静脉角维持体液平衡一一回流10%毛细血管渗出的血液,保持组织液血液平衡免疫防御作用一一排除细菌以及衰老的红细胞。四、冠脉循环(重点)冠脉特点:1、冠脉路径短、彼此独立2、心肌收缩时容易被压迫、堵塞3、毛细血管众多4、潜在的侧支多冠脉血流周期变化:等容收缩期一一心室肌收缩压迫冠脉,血流量减少快速射血期一一主动脉血压升高导致冠脉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加舒张早期一一虽然血压降低但是压迫减小,血流量达高峰,是供血的主要期冠脉血流调节:冠脉血流量直接决定因素:1动脉舒张压2舒张期长度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主动脉舒张压增大,冠脉血流量增加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冠脉血流量减少五、肺循环(GX:了解一下)肺循环特点:1、血流阻力小一一由于血管口径大、受胸腔负压影响2、血压低一一由于血流阻力小、右室收缩较弱3、肺循环血容量大且容易发生变化动脉血液呼吸波:吸气:腔静脉回流增多,右心室输出量增大肺静脉扩张,滞留血液多,回流减少,左心室输出量减少呼气:腔筋膜回流减少,右心室输出量减少肺静脉收缩,滞留血液少,回流增多,左心室输出量增加第十二章心血管的调节一、神经调节(重点)和后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部分相联系1、心脏的神经调节交感神经递质:节前Ach,节后NE作用: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迷走神经递质:节后ACh作用: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交感紧张和迷走紧张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迷走和交感都存在一定紧张,且迷走紧张大于交感紧张。2、血流的神经调节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NE分布:最大是皮肤,其次是骨骼肌内脏,对心脑血管影响少(在紧急时刻可以放弃的结构中交感缩血管神经密集)对微循环的控制少,主要控制大、中动静脉效果:缩血管交感舒血管神经:递质:Ach效果:舒血管。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在人体内作用不明显副交感舒血管神经:递质:Ach分布:主要针对某些少数器官(软脑膜、唾液腺、肝脏、盆腔器官、外生殖器)调节局部血流,对整体血流影响比较小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脊髓背根感觉传入纤维在外周末梢有分支,在皮肤伤害性感觉刺激下,舒张临近部位的微动脉,造成局部皮肤红晕在人体作用也不明显3、心血管中枢脊髓:胸、腰段的交感节前以及舐段的副交感节前最后的传出通路,受高级中枢支配可以维持一定的血管张力,完成一些反射,但是不能进行精细调控延髓:交感兴奋中枢:位置:延髓头端腹外侧作用:激动心交感神经、激动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抑制区:位置:延髓尾端腹外侧区作用:通过抑制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发挥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一部分心迷走中枢位置:迷走背核、疑核作用:孤束核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骨骼肌感受器、心肺感受器等的接替站心血管信息整合中枢,可兴奋迷走中枢抑制交感中枢。4、反射压力性反射:(重点,重中之重!)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血管壁的被动扩张。对调定点上下压力以及脉动性压力变化敏感度高传入通路:颈动脉窦一舌咽神经窦支一孤束核主动脉弓一迷走主动脉支一孤束核作用:抑制交感兴奋中枢,激动心迷走中枢及交感抑制中枢降低外周血管压力,降低心率及心肌收缩力特点:S形曲线,在70mmHg以下及15OmmHg以上调节效果不大,在70150范围有最大敏感度。对于搏动性血压调节效果更明显意义:保持血压稳态,避免体位变化引起的昏厥化学性反射:(GX:不是重点,主要在呼吸部分是重点)感受器一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主要感受02分压变化(以及CO2、H离子、动脉血流减少)传入通路一一颈动脉体一舌咽神经窦支一孤束核主动脉体一迷走神经主动脉支一孤束核特点及意义一一在低压范围内向上调节,在缺氧时保证优先供应心、脑血管二、体液调节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