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115927       资源大小:60.6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课题2.1我们的地球模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思维: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探究实践:1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2.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态度责任:1 .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2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3 .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地球知识,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难点: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 .PPt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学生推测出一一地球。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o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 .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3 .提问: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二、探索探索一:写下“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1过渡:在此之前,你对地球的知识了解多少?这是我们的课前调查,仔细阅读并提出你的问题。2.展示: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前调查表并汇总大家的观点。课3 .交流: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4 .小结:大家对于地球的知识的了解很多也很杂,接下来我们一起利用气泡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探索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谈话: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观察验证新知,我们是否也程可以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2 .观察地球结构模型(1)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便可,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3 .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学(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在知道了不同类别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创习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发展学生思维,以鼓励、激励为主)(4)动手制作模型老师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由于时间关系,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其他组成员发言,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果有信息遗漏,制作组成员可补充选出每一个类别做得最好的组,给与奖励三、研讨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2 .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3 .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四、拓展观察常用的地球仪,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个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课堂小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转的超过40亿岁的球体。我们的模型有的切开后能直观地反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的能反映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有的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现象,探究相关问题。制作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以及检验我们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否正确。往后,我们要积极尝试制作其他的模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用模型准确表达所学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1.我们的地球模型模型类别: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一JJ自转模型着太阳匚,教学反思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学生通过之前不断地学习、积累,对地球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还是杂乱的。因此,先做课前调查,再课上讨论、整理,最后完成已知地球知识的气泡图,能帮助学生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并让其结构化。而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老师注意及时引导和鼓励。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课题2.2昼夜交替现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思维: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探究实践:1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态度责任:1,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2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3 .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模拟实验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的验证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半被照亮的地球的图片。)这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另一半呢?(预设:正在上课的我们正处于白天,根据手中的地球仪,可知相对的另一半正处于黑夜。)2 .追问: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预设:会。当太阳光照到另一边的时候,我们会从白天变成黑夜。另一半则会变成白天。)3 .揭题: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二(板书:昼夜交替现象)二、探索1形成我们的假设。画图说明你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师将学生的观点板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2.交流我们的看法。有多少种假设?我们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程的一种方法,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3 .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 .交流我们模拟实验的情况。三、研讨学1通过同学们的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习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课堂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小结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板书设计你的假设小意图实验结果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2.昼夜交替现象本课分为“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两部分,整体按照“假设一验证一解释”的设计进行。在提教学反思出假设环节,要注意在问题抛出之后,不立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更多思考。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知道“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2 .知道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3 .知道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思维: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探究实践:1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态度责任: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3.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与证据间的联系。难点: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将证据与昼夜交替的解释结合起来。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一、聚焦:揭示课题1 .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2 .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3 .历史上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二、探索探索一: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1讲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影响了欧洲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课2 .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3 .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探索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改进地球模型a.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程b.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C.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d.画图记录下我们的观察结果,连续的组图会使我们的解释更加清晰。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学三、研讨1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具有说服力?2 ,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与前一次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与前一次实验相比的不同之处是证据更加充分;实验条件不同,增加了地轴;增加反光的小圆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地球围绕太阳习转动且自转时,地球模型上的昼夜变化;等等。3.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认为昼夜现象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而形成的。课堂小结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关于地球的运动,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同时绕地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设计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地心说证据:地球上看日心说证据:1 .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2 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3 .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教学反思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为了确定这一关键信息,本课补充了新证据: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通过阅读相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