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采血流程详细解读.docx
新生儿采血流程详细解读采血的操作步骤(一)采血前准备1、采血场所应具有充足的照明,适宜的通风系统,温暧的环境。2、采血人员应接受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并按照BSL-1级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采血人员上岗前必须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要求的七步洗手法洗手。3、新生儿新生儿的体位应头部高足部低,足部低于心脏的水平可增加静脉的压力;足部要温暧,建议用温热的湿手巾(不超过42 °C)热敷足跟,使足跟部位保持一定温度,得到良好血循环。(二)认真填写新生儿信息记录卡片卡片上的各项内容必须完整、清晰而准确地填写,以便能正确判断实验结果,及时召回可疑阳性病例。填写卡片时可用圆珠笔;避免用手及其他物质(如水、奶制品、乙醇、抗生素、手套滑粉、擦手油等)接触标本卡上滴血滤纸部位。(三)采血采血者左手轻轻持着婴儿的脚,将采血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足跟采血部位穿刺,刺入深度约2 mm,早产儿针刺深度应适当再浅些。联合大拇指和食指轻微挤压针眼周围使血液自行流出,用无菌棉球弃去第一滴血,以避免所含的组织液与血液混合而造成血样稀释。再次挤压、放松、再挤压,以形成较大的血滴,或间歇性地从腿部施加压力向下行至脚跟,以形成较大的血滴。滤纸圆圈对着流出的血滴,使血滴自然接触滤纸,不能用滤纸直接贴在足跟上;血液从滤纸的一面由中心向四周一次性滴入圆圈,并浸透至滤纸反面,确保滤纸正、反两面均匀渗透,不允许在滤纸两面分别滴血;连续采集35个血滴,每个血斑的直径不小于8 mmo有报道:如果选用合适的采血针,且采血前用W42 的温度热敷穿刺部位35min,将会增加7倍的血流。避免用手或其他物体接触血滴部位;避免滤纸表面被抓搓,使血液注入不均匀或不整齐。如果形成的血斑太小,不要重复滴血于同一个血斑上,应该滴入另一个圆圈之中,或者重新选择针刺部位,再次采血。新筛实验室使用标本为3 nun血斑,血清量相当于(L5±0.17) l,采集血斑太小或重复滴血都会引起血清量的减少或增加,影响最终检测结果。(四)采血后局部处理将新生儿足部抬高,高于身体水平,手持消毒干棉球或无菌纱布轻压采血部位,直到流血被止住,不建议使用胶带。(五)血样标本平置晾干采集后的血样标本分开,以水平位置悬挂,不能堆叠和触及到其他表面。放置室温下自然干燥,高湿度(相对湿度高于50%)应适当延长干燥时间。请勿将血样放在通风口或其他移动空气源前面,避免阳光及紫外线照射、烘烤、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污染;在干燥过程中严禁触及和弄脏血标本。一般室温23h后,血斑从鲜红色转为褐色,血样标本干燥后即可递送。如不能当日递送,应将标本存放于28 冰箱中,五个工作日内需递送至筛查中心。(六)血样标本处理所有采集、处理最终形成滤纸干血片标本过程中,应将标本按照血源性传染病标本对待,对特殊传染病标本,如艾滋病等应当作标识并单独包装(生物安全标识包装),以提醒后续递送和实验人员做好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