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docx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材简析】我们来做“热气球”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六课。本课的具体概念是: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会下降。教材聚焦“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呢? ”设计了以下活动:利用塑料袋、纸筒和蜡烛设计制作一个“热气球”,并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感受袋子里空气的温度变化,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重复实验,用画图或是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本课是后一课风的成因的铺垫。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制作热气球,并通过寻找“热气球”升空的奥秘作为驱动力去收集活动中的现象,根据现象整理证据做出解释。【学情分析】热气球升空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现象,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孩子看过“热气球”升空的视频,甚至部分孩子放过孔明灯,对“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本课需要孩子通过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对“热气球”升空做出合理的解释,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简短的语言或是图画记录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更要关注孩子记录汇报习惯的养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变热后会上升,空气冷却后又会降下来。科学探究目标1 .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2 .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2 .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支,火柴1盒,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火柴1盒,学习单【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3分钟)1 .观看视频:热气球点火升空的过程。2 .质疑:热气球是怎样升到空中的?3 .明确任务:制作“热气球”寻找升空的秘密。(板书:我们来做“热气球”)【设计意图:用热气球升空的视频创设情境,寻找热气球升空的奥秘作为驱动力,在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学生兴趣,并带着目的去做活动,在活动中主动观察并寻找证据解决问题。】二、活动指导(3分钟)1 .材料讨论:热气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点火,气球)2 .出示蜡烛、纸筒、大塑料袋,讨论实验方法。蜡烛纸筒塑料袋(备注:蜡烛模拟加热的热源,塑料袋模拟热气球,罩在蜡烛上面,纸筒为了更安全更好的收集热空气)【设计意图:生活中的热气球跟本课课堂上的“热气球”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通过讨论热气球所必须的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课堂上的“热气球”的联系,从而明确制作“热气球”的材料是必要的。】三、讨论并制作“热气球”(18分钟)1.视频出示实验方法:将材料拿出,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纸筒套在蜡烛外面,展开塑料袋,两位同学尽量张开袋口以免烧坏塑料袋,一位同学拿住顶端,塑料袋与桌面留有一定距离,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放开,重复实验,观察记录。2整理实验操作: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备注:尽量张开袋口以免烧坏塑料袋,拿住顶端,与桌面留有一定距离,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放开等)3 .出示温馨提示:(1)尽量张开袋口,拿住袋子顶端(2)边观察感受,边记录。音乐响起收好材料,整理发现。(4)注意用火安全!4 .出示记录单,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阅读。我们来做“热气球”活动记录单姓名:加热前加热后( )开£"全用画出彝馔懈子海()中用文字蜀法(e)1( )1( )手热雌夕内的僦运状态(在方厨打,)上升下肾1 BD TB上升口下降其他翎i5 .学生活动并观察记录,教师巡视。(备注: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可及时进行语言的鼓励,如:第*小组的同学很会分工合作;第*小组的同学很会探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在记录单上等。)6 .整理实验记录。【设计意图:制作“热气球”的过程中,火容易烧坏塑料袋,导致实验的失败,用火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也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活动前具体详细的操作指导是有必要的。同时,放飞“热气球”的活动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较大,三年级的孩子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和图画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活动前给予一定的时间给孩子熟悉记录单,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的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及时记录。】三、汇报交流(10分钟)1 .汇报收集证据:加热前的现象汇报:(1)加热前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袋子扁扁的,凉,手放开会往下掉)(板书:扁扁的、凉)加热后的现象汇报:(2)加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塑料袋变大了,鼓鼓的,变热了)追问:是什么让袋子变烫了?能具体说说吗?(粘贴板书:鼓鼓的,空气热了)(3)升空一会后,热气球会怎么样?(板书:降下来)追问:降落下来后你观察到了什么?(板书:扁了,空气凉了)2 .揭秘“热气球”升空:现在你能解释热气球为什么升空了吗?【设计意图: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加热前、加热后、降落下来“热气球”的不同变化,在汇报时,让孩子很清晰完整的汇报有难度,可以指导学生从竖着的三条线来汇报,并在必要时进行追问。】四、寻找更多证据支撑(3分钟)1.播放小纸条放蜡烛上的视频2,装一塑料袋常温空气,放开手,塑料袋会下降。总结粘贴板书: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气受热会上升受冷会下降,但证据有限。本环节的两个小体验是对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核心概念的补充,辅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构。】五、拓展(3分钟)1 .谈话:如果想让热气球升的更高更久,你有什么办法?2 .讨论孔明灯升空的奥秘。3 .讨论燃放孔明灯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设计意图:我们的“热气球”升空一段时间后会掉落下来,那么对于如何让热气球升的更高更久这一问题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这一环节也是对前面探究的整理与巩固。】【教学板书】【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完成记录单的记录。2 .课后作业:完成作业本。【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通过观察活动现象,从现象中建构核心概念的科学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目标:1 .改进教具,提高活动成功率本科制作“热气球”是关键,所以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开始试课时利用了爱牛里面的教具,但由于香薰型蜡烛火焰小,热量少,塑料袋大导致成功低,加热的时间过长,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纸筒是单张纸折的,容易散开,并且较轻,容易被学生翻倒,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二次试课时选择了普通的蜡烛,但单根蜡烛进行加热,放飞“热气球”的时间过长,选用了两根蜡烛,这在学生操作时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纸筒选用了 6*10cm的,纸筒过小过低,容易碰到蜡烛,而且不利于热量的收集。最终选择了直径为3.5cm高度为7cm的蜡烛,但新蜡烛的火焰较弱,需要教师在课前先将蜡烛燃烧一会把蜡油倒掉以加大蜡烛的火焰,纸筒也选用了 10*20cm的,教具改进后实验的成功率大大增加,概念建构也容易生成了。2 .优化记录单,让记录更清晰本课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热气球”在加热前、加热后、降落下来三个不同时期的现象来收集证据对“热气球”升空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和图画记录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有条理的记录三个不同时间的发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一张清晰的能理清孩子观察到的现象并顺应孩子在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记录单尤为重要。试课过程中把记录单设计成了竖向的两大块:加热前以及加热后。但本活动我们需要孩子生成的概念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这记录单上能帮助学生生成“热空气上升”,但对于“冷空气”下降这一概念是欠缺的,没有记录单的提示,在活动中学生容易忽视对降落下来这一过程的现象观察。为了避免活动现象的暗示,在活动前记录单第三栏出示一句提示语一一升空一会后,让学生对升空后会的状态进行补充。改进后的记录单有三条竖线:加热前、加热后、降落下来。有条理的记录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汇报以及对现象进行更好的建构核心概念。3 .清晰汇报,建构核心概念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加热前、加热后、降落下来“热气球的不同变化,在汇报时,让孩子很清晰完整的汇报有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逐一从“加热前、加热后”来汇报,并在必要时进行追问。在研讨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升空一会后会怎样?说说你们观察到的。让全班对降落下来这一条竖线进行补充,汇报结束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对应的竖线下面也有三条横线:1.塑料袋大小的变化:小一一大一一小;2.空气温度的变化:凉一一热一一凉;3运动状态的变化:下降一一上升一一下降。学生通过横向的对比对“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