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指导策略研究 论文.docx
-
资源ID:1092050
资源大小:19.1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指导策略研究 论文.docx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指导策略研究摘要: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这一现象极为普遍,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处理,避免对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造成不利影响。幼儿阶段,学生判断能力、认知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发现同伴存在违反规则行为,则会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因此科学正确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处理对于幼儿成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成因;策略告状行为在幼儿教育中非常常见,不但是幼儿和教师进行沟通互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幼儿行为社会化的重要体现。告状行为主要指的是幼儿发现其他同伴不符合规定行为时及时告知教师,并且幼儿年龄段不断增长,其告状行为也会随之产生改变。告状行为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现实情况所进行的充分反映,如果教师并没有对幼儿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则其生活发展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的重要性事实上,告状主要指的是幼儿在发现不合理或者是不公平事情之后将所产生的状况向教师进行汇报的行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针对其告状行为展开思想引导,使幼儿可以逐渐在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强化其独立意识。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依照幼儿身心特征出发落实指导教育。当前,幼儿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人们逐渐增加了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了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作用,教师认识到了自身行为举止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教育期间,教师需要辅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确保幼儿健全人格。二、幼儿告状行为成因1心理因素告状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尚不完善,首先幼儿成长中,承认对其的关注程度不足,幼儿一般通过告状的形式对教师注意力进行吸引。其次幼儿需要凭借告状来取得教师帮助,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表示,幼儿心智发展缺乏成熟性,其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和处理,需要及时获得成年人的辅助和指导。告状行为可以使幼儿心理成长特征获得充分展现,这表明幼儿存在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幼儿可以凭借对成人的观察对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进行总结和判断,一旦幼儿发现其他同伴产生错误行为,则可以凭借告状的形式吸引成人关注其错误行为。幼儿园生活中,幼儿一般会和年龄相同小伙伴展开游戏活动,并且同伴交往的逐渐增加,同伴关系在幼儿心理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自我中心观念的深刻影响下,幼儿并不能立足于其他层面看待问题,无法明确具体活动过程中怎样和他人创建良好的伙伴关系,进而诱发告状行为,所以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2 .家庭教育因素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不合理以及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幼儿形成告状行为,使其沟通交流能力受到影响,一旦遇到问题只会向教师求助,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欠缺。不仅如此,部分父母表示告状行为为正常现象,因此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率则随之增加,并逐渐从偶尔告状发展为习惯性告状,告状行为的产生,不仅会使幼儿增加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同时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3 .教师因素和家庭教育相比较,幼儿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仅需要针对幼儿展开思想教育,使其能够积极正确面对个体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调整,同时还需要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言行举止会对幼儿道德素养以及性格养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所以教师在对幼儿告状行为所进行的指导中,需要注重情感渗透,尽可能对单一说教进行避免。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其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之后一般不会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重视,缺乏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所进行的引导,因此告状行为发生率依旧相对较高。三、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1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幼儿对于生动性以及直观性教学有着较高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凭借观看童话故事或者是动画片的形式引出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并落实教育活动,使幼儿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获得强化。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展开角色扮演,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强化。和幼儿教师进行交谈,能够使幼儿生活经验更具丰富性,教师可以凭借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辅助幼儿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遇到难题以及疑惑时,教师需要启发并诱导学生自行解决和处理,使幼儿自身判断以及思考能力获得强化,进而实现减少告状行为发生的目标。最后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积极组织展开各种同伴交往活动,使幼儿自身分享意识获得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使幼儿可以逐渐立足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减少告状行为产生。2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管是对于幼儿人格形成还是未来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告知家长强化对幼儿的思想教育,使幼儿教育能够逐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家长来说,还需要依照告状行为对幼儿实行思想教育,通过行为指导的展开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获得充分确保。孩子告状和家长有着直接性关联,所以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家长层面对家园合作进行探讨,尽可能对告状行为产生进行避免。同时教师还需要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掌握幼儿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强化对于幼儿的理解,确保在产生告状行为时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教育目标,降低告状行为发生率。不仅如此家长还需要关注幼儿在学校中的现实情况,掌握其行为习惯,立足于不同层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家园合作的展开,不管是对于幼儿教育性格形成还是后续成长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指导策略。3 .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游戏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幼儿都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切实使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获得充分展现,尽可能减少单一说教,并且凭借间接性引导的形式降低告状行为发生率。例如在游戏活动中,争抢玩具这一问题极为常见,并且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加,其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自行解决,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凭借幼儿告状这一机会辅助并诱导其提高自身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凭借引导教育使幼儿及时摆脱负面情绪。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要主动和幼儿交流互动,凭借言传身教鼓励并指导幼儿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并不需要对幼儿的所有告状行为进行回应,针对部分事情可以展开冷处理,并积极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此期间教师则需要对其进行辅助和引导。4 .言传身教,使幼儿学会宽容作为幼儿告状的重要对象,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的基本原则。言传主要指的是凭借语言交流解释并相应幼儿告状行为原因,并向幼儿表示教师对于这一行为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幼儿自尊性。此外也可以凭借语言交流的形式解释原委;身教主要是教师采用严格标准要求自己,保持言行一致。由于幼儿年龄相对较小,并且处于思想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要求教师发挥其辅助和引导作用,切实做好表率。指导幼儿保持宽容态度也是对告状行为进行引导的关键手段。教会幼儿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告状行为进行避免,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形成和谐关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5 .培养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当前多数幼儿对于教师和父母有着较高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这对于其未来发展和成长极为不利。对此教师则需要凭借多元化模式对幼儿独立性进行培养,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故事教学,在对幼儿思维模式进行观察的同时使其潜在性能力获得充分发掘,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可以自行对问题进行解决,以便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降低告状行为发生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其优良品质形成也是极为有利的。在幼儿成长中,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科学沉稳地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处理,在对其独立性进行培养的同时最大程度对告状行为进行避免。教师可以凭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其明确独立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引导幼儿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使其辨别能力获得提高,减少不良行为产生。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讨论以及交谈等方式指导幼儿对生活中产生问题进行解决处理。教师也要为幼儿讲授生活当中常见的礼貌用语,在幼儿园教学中展开针对性以及系统性指导和训练,在培养其明辨是非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独立自主性以及自信心,减少违纪以及不良行为产生。6 .拓展幼儿语言思维幼儿阶段学生,其表达模糊,语句不通,无法及时向他人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对此教师则需要揣测并理解幼儿意思。对于部分幼儿,其告状时存在一定的表达能力,说话条理清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其告状行为掌握幼儿语言思维能力,使其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获得强化。语言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极为关键,这一影响会对幼儿交流能力以及心理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幼儿告状期间,凭借表达可以进一步使教师发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幼儿思维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有效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在对幼儿矛盾问题所进行的解决中,需要保持和谐友好态度进行调节。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从幼儿层面出发看待问题,在强化其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为幼儿后续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夯实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因为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相对较高,且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产生改变,若无法对其错误的告状行为进行纠正,则会对幼儿后续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一旦幼儿产生告状行为,教师则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行为意识获得培养和强化,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切实使其主观能动性获得充分调动,进而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获得综合发展,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杨忠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几新智慧:2023(21):2.朱利军.浅析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几下一代,2023:1.王梦亚.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与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23.杨忠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