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docx
-
资源ID:1088104
资源大小:14.9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聚焦“三个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docx
聚焦'三个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XX县普遍实现镇村人口、面积“双倍增”,为破解便民服务半径拉长、服务覆盖“缺位”,群众需求增多、服务供给“吃力”的问题,XX县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服务事项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探索构建顺畅高效的便民服务运行机制,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3年以来,乡镇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6.73万件,同比增长76.1%,群众满意率达100%。一'立足"基层事情基层办”,织好服务覆盖“一张网”着力构建适应镇村建制新布局与人口流向新趋势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便民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确保两项改革后“服务不减、能力不弱”。一是优化点位布局。根据镇村行政区划设置,同步优化便民服务网点,搭建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主,被撤并乡镇便民服务站、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为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明确乡镇行政审批承接机构,负责办理县政府委托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镇村便民服务网络,”60分钟服务圈”全面形成。二是统一平台建设。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制度、有指南、有台账”的六有要求,规范建设基层便民服务平台。明确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面积不少于IOOn12标准,配齐互联网系统、多媒体电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必需设备,设置咨询导引区、综合受理区、自助服务区、办事等候区4个功能分区。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原有窗口为“综合咨询窗口、综合受理窗口、综合审批窗口”3类窗口,在窗口外增设综合咨询岗,为办事群众提供无差别咨询导引服务。推动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与党群服务中心合署办公,通过亲民化改造,将村级便民服务室打造成综合性服务场所。三是建好服务队伍。采取“减县补乡”办法,推动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充实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人员,乡镇便民服务工作力量由原来每乡镇平均4.5人增加到9.2人,增长104%,保障了基层事情有人办。选优配强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工作人员,由县政务中心统一指导培训,各站(办、所)人员作为后台给予业务支撑。加快村级民事代办队伍建设,探索采取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补贴等方式建立代办员激励机制。二'立足"基层办事更方便”,搭建服务标准“一条线”针对乡镇属地管理事项多、机构编制人员少,“权小责大”堵得乡镇干部窝心、“多头办事”跑得群众烦心的问题,通过明确事项清单、规范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乡镇为民服务的便利性和品质度。一是明确事项清单。全面梳理农村宅基地审批、个体工商户登记、林木采伐许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审批事项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城乡低保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医疗报销等8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乡镇,村(社区)代办事项12项,乡村可办事项达128项,基本实现“村民不出镇(村)、就能办成事”。二是规范办事流程。制定实施乡、村便民服务工作规范,把各项办事程序、办事须知、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全程公示,做到“告知一口清、一纸明”,提升基层便民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效率化水平。逗硬考核便民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接件代办制,细化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群众办事时间缩短45%以上。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贯彻“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理念,将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至镇村,拓展网上办事功能,创新搭建基层便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网上专区,全面推行基层高频事项“不出镇办理”,开展“提前办、延时办、预约办”和办事窗口首席代表制,实现群众办事“一次申报、一次办结”“一网通办”,同时为基层群众办事提供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和免费帮代办服务,切实减少群众办事跑腿次数。三'立足”交办事情必办好”,强化服务考核“一把尺”健全完善镇村便民服务监督机制,用好考核评价“一把尺”,打造阳光透明政务。一是“四个公开”压实责任。实行程序公开、依据公开、时限公开、结果公开,建立主体责任工作台账,实行领导负责和专员跟班制,形成“一项具体业务、一名领导负责、一个专人跟进”的无缝责任体系。二是“七项制度”压紧任务。明确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责任追究制、代办服务制、信息公开制七个日常考核制度,通过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访,对日常数据错报、工作逾期等问题开展即时督查并限期整改。三是“好差评价”压严考核。制定日常考核、责任追究等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召开现场会、点评会,组织分管领导、工作人员、群众代表围绕业务办理速度、困难问题解决情况、投诉举报情况等方面进行现场考评,年终全面考核,并将结果作为干部职工个人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