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7410024中国古代文学(II).docx

    • 资源ID:1077267       资源大小:24.0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7410024中国古代文学(II).docx

    中国古代文学(II)(AncientChinese1iteratureI1)课程代码:27410024学分:3学时:4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I)、古代汉语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教材:(马工程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I版。开课学院:文学院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II)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了解作家精神阐释和文本艺术分析的基本路径,感受并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精神和时代风气。课程依据马工程重点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审美素质,提高其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学生能掌握阅读古代文学的基本途径、研究古代文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魏晋南北朝文学在诗歌、辞赋、古文、小说以及文学批评方面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趋势。2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传统文献,进而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时代精神和文人心理,能通过文学文本分析阐释文人心理和精神,从中感受传统文人的精神魅力,从而自觉建构趋于完整的文化人格。3 .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学习和拓展,能够独立执行文学阅读和研究,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4 .课程目标4: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能够基于特定学术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学术讨论。同时,通过文本阐释训练,能够具备设计和实施中小学古典文学教学工作相关的工作方案的能力。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特征(一)课程内容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1)全国处于长期分裂状态(2)朝代更替极其频繁(3)社会动荡不安(4)民族矛盾尖锐突出2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生活及其社会思潮(1) 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存在(2)纷杂的社会思潮玄学的盛行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二)教学要求了解和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尤其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生活以及社会思潮的特点。()重点与难点1 .重点从社会状况、政治生态、社会思潮三个角度阐述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认识魏晋南北朝社会特征与文人生存及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2 .难点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掌握魏晋南北朝社会对文人生存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创作和发展方面的意义,尤其是土族门阀制度的存在、魏晋玄学等社会思潮的盛行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一)课程内容1 .古直悲凉曹孟德2 .便娟婉约曹子桓3 .骨气奇高曹子建4 .“七子冠冕”王仲宣5 .建安风骨的内涵及特征6 .“三普”诗文赏析(二)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建安文学的发展状况、基本特质,熟悉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其影响,基本认识建安风骨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围绕建安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能特征,重点把握“三曹”以及“建安七子”各自的文学创作特色及成就,认识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难点结合“三曹”诗文作品,研究和分析他们诗文创作的独特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第三章正始文学与竹林七贤(一)课程内容1 .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1)正始时期的社会状况(2)正始时期文人的独特命运2 .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1)学术思潮与文学发展(2)阮籍的诗文创作风格3 .正始文学作品研读(二)教学要求了解正始时期文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诗文创作的独特风貌,学术思潮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熟悉正始文学代表作家的文学创作特色及其成就和影响。(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阐明从建安文学到正始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重点把握竹林七贤的代表文人阮籍和嵇康的诗文特色。2 .难点从宏观层面阐述正始之音与当时社会状况、学术思潮间的关系,即正始之音特征生成的深层原因。第四章两晋文学(一)课程内容1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2 .左思与咏史诗(1)咏史诗的发展(2)左思咏史诗创作的内容与独特风貌3 .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风(1)玄言诗的形成和发展(2)孙绰玄言诗个案分析(二)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两晋文学发展的社会、政治等原因以及基本脉络和特征。熟悉西晋诗坛的基本诗歌风貌,熟悉东晋诗坛的基本诗歌风貌。(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围绕具体作家作品,阐释太康诗风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左思的诗歌创作内容和特色,重点把握左思风力的形成及其特征,了解其文学史意义。2 .难点认识和分析东晋玄谈风气与诗歌创作和发展间的关系。第五章陶渊明及其田园诗(一)课程内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思想性格2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3 .陶诗赏读(二)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间的关系,熟悉其仕隐经历对于诗歌创作尤其是田园诗创作的作用和影响,了解陶诗的独特风貌及其价值和意义。(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讨,重点把握陶诗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及其美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2 .难点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格和思想,在陶渊明诗文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南北朝民歌概述(一)课程内容1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2 .北朝民歌略述(二)教学要求了解民歌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认识其在南北朝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点在于阐明南北朝民歌的类别及其形成的原因,重点阐释南北朝民歌的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及其成因。重点了解西洲曲、木兰诗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民歌佳作。2 .难点阐明民歌在南北朝时期的分类,分析其生成因素及其文学史价值和意义。第七章南朝文人诗歌创作概述(一)课程内容1 .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1)从玄言诗到山水诗(2)谢灵运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及其诗歌史意义2 .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创新(1)鲍照的坎坷遭遇与诗歌创作(2)鲍照奇崛诗风分析3 .谢跳与永明体(1) “声律说”的形成(2)永明体诗研析(以谢眺为中心)(二)教学要求从诗歌史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南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发展和基本特征,r解其诗歌创作题材的变化及其诗体特征。(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阐明谢灵运在中国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开创性及其主要风格,分析鲍照的人生遭遇与其诗歌创作题材内容间的关系,分析永明体代表诗人谢跳的诗歌风貌和意义。2 .难点声律说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其在诗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研判。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践小计第一章66讲授法1、2、3、4第二章66讲授法1、2、3、4第三章66讲授法1、2、3、4第四章66讲授法1、2、3、4第五章88讲授法1、2、3、4第六章88讲授法1、2、3、4第七章88讲授法1、2、3、4合计4848四、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堂互动10%平时作业小作业(2次)、大作业(1次)20%期末考核考查(小论文、论述题)70%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1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2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3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版.4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聂石樵著,中华书局,2007年第1版.六、大纲说明1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知识点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2.课堂教学侧重理论讲授,也注重通过案例进行训练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制定人:赵永源审定人:周衡批准人:张芙蓉2017年9月4日

    注意事项

    本文(27410024中国古代文学(II).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