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10篇供参考.docx
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共10篇)目录篇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篇二、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发言材料20篇三、“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5篇四、“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报告46篇五、发改委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研讨发言材料50篇六、“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方案56篇七、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发言材料60篇八、关于“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报告69篇九、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发言材料76篇十、“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报告84篇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80元,2023-2023年均增长9%,超预期进度。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和2023年实际完成粮食产量均为0.4亿斤,预计2023年上半年完成0.01亿斤,2025年完成0.4亿斤,达到预期进度。(二)重大战略任务进展。1、全面促进消费。优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23-2023年,我区加强品牌集群建设。成功申报2023年“皖美农品”品牌3个(谢裕大茶叶、光明茶业、赏友花业)。完善物流网络体系:2023-2023年,我区抢抓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机遇,共争取中央建设资金100万元,并会同区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围绕茶叶、果蔬、中药材等种植类农产品,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并按照时间节点和流程迅速启动项目实施,共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6个,新增库容5315立方米,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全程线上监管,并通过区政府网公示公开项目立项和资金补助情况,对享受补助的冷藏保鲜设施设立专门的标识和编号。共补助资金96.9万元,结余3.1万元继续用于2023年度项目建设。目前16个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并带动建设主体农产品销售额200多万元,使农产品流通损耗降低10%以上。同时对已建成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要求实施主体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配备灭火器,张贴冷库操作流程、安全警示图标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行立改。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有效衔接政策文件43个,过渡期内,继续落实“四个不摘”,全面推进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优化“四级网格”设置和管理,实行部门监测比对预警数据常态反馈与村组网格每月主动排查相结合,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1)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持续巩固1812户脱贫户和89户监测对象的帮扶成果。定期开展动态管理,监测对象2023年末为80户176人,现有监测对象89户197人,对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定期开展排查,做到符合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应帮尽帮。(2)脱贫人口稳岗就业。2023年末脱贫人口就业规模1844人,2023年目前脱贫人口就业规模1774人(占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1744人的101.72%),通过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到年底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能够保持总体稳定,且不低于上年规模。(3)小额信贷当年新增发放及年末余额。2023年末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268户1302万元,其中当年新增发放额228户1102万元。2023年目前贷款余额268户1302万元,其中当年新增发放额20户98万元,通过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和工作调度,到年底,当年新增及年末余额能够实现不低于上年目标。(4)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2023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7297.54元,较上年增13.4%.2023年通过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落实综合兜底保障等措施,年末可以实现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增幅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5)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个出列村2023年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5.85万元,较上年增13.63%。今年13月,出列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9.58万元。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今年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将实现持续稳定增长。3、推进农业产业提质。(1)提升精致产业。茶产业:“十四五”期间,区全面推进徽茶产业集群建设,累计对上争资560万元,支持区内4家龙头茶企新建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黄山毛峰生产线2条,茶叶初级生产加工车间1座,新式茶饮生产线1条,开展原味茶饮研发中试1次,在合肥、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开展营销活动12次。2023年黄山毛峰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40.72亿元。蜂业:2023年,蜜蜂饲养量12.9万群,蜂产品1.12万吨,养蜂业综合产值3.8亿元,皖南中蜂4500群。2023年蜜蜂饲养量13.1万群,蜂产品1.098万吨,养蜂业综合产值4.2亿元,皖南中蜂4250群。皖南花猪:2023年,全区皖南花猪饲养量4100头,产值约1312万元。2023年,全区皖南花猪饲养量4400头,产值约1400万元。蔬菜: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2023年蔬菜种植面积2.乃万亩、3.14万吨;2023年蔬菜种植面积2.81万亩、3.18万吨;预计2023年上半年完成1.4万亩、产量1.6万吨。丰乐河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被列为第五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菊花、中药材: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巩固拓展菊花、水果、中药材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引进菊花、水果、中药材等新品种新技术12个,建立60亩菊花打插苗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和48亩脱毒种苗示范基地;流转土地集体连片打造澄塘陈村、澄塘盛塘、唐模西山和东山经果林菊花基地4个、1147亩。加大菊花品牌创建。*公司)成功入选入选安徽省第叫屈“卜大皖药”菊花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并通过省级第三方现场评估,获得“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认定授牌。赏友花业“徽崖堂”牌黄山贡菊等入列全省首批159个“皖美农品”产品品牌阵营。赏友花业列入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强化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菊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开展生产技术科普宣传一,推广防雾滴棚膜、遮阳网、避雨栽培、喷滴灌等生态栽培技术,以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利用项目为契机,大力宣传有机肥替代,积极宣传引导种植大户施用有机肥。加大菊花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强化质量控制监管和指导工作,与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安全承诺书,督促落实中药材生产记录台账、安全间隔期等质量管控制度等,对中药材种植主体定期开展督食,全力保障菊花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引导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目前全区中药材获有机农产品认证2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积极推进菊花政策性保险。加大菊花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风险保障机制,通过保费补贴予以政策扶持,积极推进菊花保险工作,2023年全区参保菊花面积981亩,进一步增强了我区菊花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能力,保护菊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菊农增收。农业产业化:“1一四五”期间,一是构筑农业产业化”第一车间”。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农'也生产现状,制定黄山市区”六业千亿”行动实施方案,明确42项具体举措,同时,联合区委组织部制定“六业千亿”产业带,围绕茶叶、特色养殖、中药材、农旅、林特和数字乡村等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逐步形成潜口东山、西山为核心的6000亩菊花基地;以岩寺临河、西溪南石桥为核心的8000亩蔬菜基地;以富溪光明为核心的1万亩茶叶基地。今年以来新增洽舍200亩“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一个,菊花基地IOOo亩,蔬菜基地1500亩。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抓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年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倾斜,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不断壮大。截止2023年我区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9家,已经初步形成以谢裕大、光明茶业为龙头的茶产业链,以徽客坊、徽香I一里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以徽母、徽房为龙头的臭蹶鱼产业链。同时,以壮大二产为主攻方向,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茶叶、粮油、蜂业、水产品、肉制品、特色农产品等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板块。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2023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1亿元,农产品初步实现了由生产向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三品一标:截至目前,全区“三品一标”有效获证企业总数31家,获证产品为37个,包括茶叶、大米、蔬菜、水果、中药材、茶油、矿泉水、猪肉等8类产品。其中有机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5.97万亩,产量达25.6万吨。(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结合地域农业特色先后举办毛峰文化节、灵山西瓜节、”相约、乐享山水”绿水青山运动会、呈坎晒秋等各具特色的农事节会活动。同时发展休闲农业,成功申报省级特色美食村(潜口镇潜口村)、省级精品主题村(潜口镇蜀源村、西溪南镇东红村)、“双微”提升点(40个)、精品民宿(16家)、经营管理人才(16位)、“后备箱”基地(谢裕大公司)等工作;力争西溪南申报“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积极争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家庭农场202个,较2023年底新增56个,合作社145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8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区级示范合作社7个。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提升农村风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2023年底完成农村改厕362户,建设进度达49.5%;完成省级中心村建设6个,建设进度50%;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12个,建设进度37.5%。完成美丽宜居自然村整治65个,建设进度60.2%。到2025年完成农村改厕730儿新增完成1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1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整治108个、完成3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2023年完成3个样板点创建、2023年计划完成8个样板点创建。农药集中配送:到2024年,全区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使用占比达9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5%、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药经营单位加盟率达95%以上(2023年达90%以上),保持农药集中配送乡镇全覆盖、村级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配送农药金额达210万以上(2023年达200万以上)。美丽乡村:十四五期间我区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五微”行动,打造了“农耕翰山“、“水韵石桥藕遇东山“、“星空呈阳”等独具IP的美丽乡村,荣获2023年度、2023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卜四五期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5万亩,其中新建高标0.15万亩,改造提升1.5万亩;到2030年我区远期计划1.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根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规划要求,截止到目前我区开展了田块整治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科技服务和建设管理与建后管护等7项主要工程措施,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03万亩。在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提供坚实的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