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与苏轼《超然台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
资源ID:1052615
资源大小:19.8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庄子至乐》与苏轼《超然台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庄子至乐与苏轼超然台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甲】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不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节选自庄子至乐)【乙】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举,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B1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更如丰发之白煮旦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道孙,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于电,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秫(shu):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渝(yu):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C.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天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字意思相同。C.“遗”指遗留。遗烈,即人死后留下的孤儿,和今天的“烈士遗孤”意思相近。D.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完全否定这种世俗之乐。B.【甲】文中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一种苦恼。C.【乙】文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即使在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D.【乙】文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译文:(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译文:14 .【乙】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甲】文中庄子的观点?(3分)【答案解析】10. (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也”为语气词,句末应断开:“而”是连词,“貌”是下句主语,“而”前断开;“貌”“发”是两个句子的主语,从面貌和头发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变化,中间应在“发”前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停顿,“者”后断开。故选B。11. (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的能力。“遗烈”在文中表示(英雄死后)留下的伟业,和今天的“烈士遗孤”意思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完全否定这种世俗之乐”错,由“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可知,不是完全否定这种世俗之乐,而是对这种浅薄的世俗之乐到底是不是真的“乐”存疑。故选A。12. (3分)A13. (8分)(1)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保全权位和厚禄,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贵者”,高贵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忽略。每处1分,句子整体流畅1分,共4分:(2)句“见”,看出,引申为“说明”:“无所往”,到哪里,到任何地方:“盖二大概。每处1分,句子整体流畅1分,共4分。(2)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14. (3分)【乙】文中,作者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这正体现了【甲】文中庄子认为的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乙】文中苏轼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参考译文】【甲】天下有极致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品味到美味佳肴、外形不能穿着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做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劳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保全权位和厚禄,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还是果真不是快乐呢?【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庐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滩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