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星小学 范化冰(新课标学习).docx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经验”这句话触动了我,引发深思。2023版新课标对于符号意识的解读其实远比2011版的解读更有层次性,它的表述更加侧重符号在现实情境中的意义和运用,强调了符号意识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O使学生会运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可见符号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地位的重要性。符号意识其实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符号意识实际上从一年级教学第一个数字1就已经开始。发展符号意识最重要的其实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我们不妨把这种思考称作符号思考。这种思考是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等基本数学思想的集中反应,是最具数学特色的思维方式。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秘的学习中学生就开始自主探究用不同的符号形式(文字、字母、数字、图像等)来表示一般规律,更能感受到符号带来的便捷;再如一至三年级学习整数乘法的四个阶段过程:从一位数乘一位数到多位数乘一位数再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后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乘多位数),教师其实可以巧妙地运用符号意识来设计变式训练进而沟通算理,变式训练例题如下:变式训练:135X74改为2135X74该如何计算135X74改为135X74该如何计算变式训练:135X74改为135X274该如何计算?135X74改为135X74计算中的第三步怎么计算?变式训练:你能根据第一个的竖式计算过程推理出第二个竖式的结果吗?abcabc×mn×nm-4306356780利用符号形式的竖式练习打通整数乘法的算理: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最终转化为数位之间的数字乘法。由此,可以领悟三位数乘三位数,甚至位数更多的多位数之间的竖式乘法,都可以转化为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符号背后其实也渗透着许多数学思想,比如变元思想、代数思想、方程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符号自身的优美性(简洁之美、意象之美、文化之美),接着在教学中借助符号理解数学本质的过程,这样能帮助学生迁移具象到抽象,进而理解内涵,沟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最后将散点的数学知识串联成蛛网式的数学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运用现实情境,学会符号表达,理解符号内涵数学教学中的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他们学会符号表达,理解符号内涵,促进学生认识和推理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单元的学习中,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得到几组有规律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运算律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符号是共同使用的语言,有利于数学表达和交流,感受到在数学符号的产生、运用和推广的过程。二、借助探究活动,感受符号价值,建立符号意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潜藏着抽象的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设计有趣的探究活动,使其经历这一符号化的过程,亲近数学符号,感受符号价值,建立符号意识。例如,再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用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用字母代替文字或未知数的过程,而是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进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抽象,形成符号意识。三、经历解题过程,学会符号思考,体会符号优势在解决问题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符号的选择、运用能力,能够将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双向转换,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运用符号的数学经验,解读数学本质,学会符号思考。例如学习五年级的鸡兔同笼问题后,遇到同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数学符号进行数学思考,找到解题思路,如基础一般的同学鼓励用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可以用假设法、方程解决问题,一题多解,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会符号思考,体会符号优势。综上所述,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是在培养和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数学素养。培养数学符号意识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的讲授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启发式,重视问题解决活动,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