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docx
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11调查分析所有过程、操作、让步接收事项、检查记录、客户抱怨,消除造成不合格的潜在原因。1 .2依照可能承受的风险(如FMEA)主动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2 .范围:本公司内各部门及供应商所采取对质量系统的纠正与预防措施。3 .内容:3.1 内容异常发掘3.1.1 纠正措施(事后处理):各相关部门从进货、生产、检验、发货及客户抱怨与退货的过程中确实发掘异常问题的现象。3.1.2 预防措施(事先处理):A.凡设计、过程中可能造成产品不合格的潜在原因均须加以分析,并主动采取措施防患未然。(如:防错措施)。B.新产品开发、试制阶段,由技术部根据过去累积的经验及客户的问题点,参考各项质量记录,事先将可能发生不合格问题,按FMEA作业指导书规定对不合格要因加以分析、记录,并加以措施预防。C.过程中须运用QC七大手法及控制图等方法,对各项操作进行控制检查,以达预防效果。D.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问题,须立即按本程序进行纠正改善,以追根究底查知原因并改善。3.1.3 2提出问题异常处理通知3.2.1进货检验异常通知:进货检验员将退货信息传送至采购部和SQE,由SQE开出异常改善报告通知供应商提出改善对策。3.2.2过程检验异常通知(1)品保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检验,若发现控制线走势异常、分析结果CPK小于133或发现批量不合格时,则发出异常改善报告,生产部应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原因并采取改善措施,由品保部负责追踪确认。(2)生产部于过程中发现原物料或委外加工半成品不合格时,则由生产主管或班长安排放置在不合格品区,经品保部确认责任归属,若是供应商责任则依3.2.1的条款处理。3.2.3成品检验异常通知:成品检验员在成品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品时,提出异常改善报告通知相关责任部门,并将不合格品退回生产部,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3.2.4发货检验异常通知:发货检验发现不合格时,须立即停止出货,由品保部填写异常改善报告通知责任部门实施100%全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3.2.5客户抱怨及退货通知:当品保部接获客户抱怨时,须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按顾客抱怨处理办法处理。3.3现状掌握调查责任部门接获异常改善报告时,须迅速调查现状。各项异常问题,各相关部门须列为重要及优先处理的事务,以减少损失及维护公司的声誉。3. 4异常原因分析及措施拟定3.1. 1责任部门负责人接获异常改善报告后,可按4M1E(人员、材料、设备、方法、环境)或5M1P(人员、材料、设备、方法、测量、产品、模/夹/检具)的方法解析问题异常的因果关系(特性要因分析)及其发生的根本原因。3.4. 2问题异常原因及职责明确者,即在异常改善报告提出纠正措施方案(包括防错方法),依必要的操作标准、过程、设备、控制计划、操作者技能、检验设备、检验员技能及检查频率作纠正。3.5. 3问题异常原因或职责不明确(属相关部门)的情况,则由品保部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后,提出纠正预防的方案;经讨论问题较严重或原因仍不明确,由总经理裁定后进行专案改善。3.6. 4当外部不合格产品发生时,则应依顾客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如顾客指定表式,则需用指定的格式填写纠正措施及方案。3.5措施执行:依提出纠正措施方案,经相关责任部门经理审核后,则执行相关的纠正措施,若不可行时,按照3.4的规定再执行。3.6效果确认3.6.1品保部须于发出异常改善报告时,列案追踪控制。3.6.2品保部须确实追踪该项纠正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执行,及确认是否预定期限内完成。3.6.3品保部须于纠正预防措施实施完成后,进行效果确认,如有效果时,则于异常改善报告一览表上销案;如无效时,则驳回原发生责任部门重新解析原因及提出新的纠正预防措施方案。3. 7纠正动作的影响:当纠正及预防措施确认有效后,应水平展开至其他类似的制程与产品上,以消除不符合的原因。4. 8效果维持与标准化:因纠正预防措施而变异的相关程序,由责任部门依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提出文件新增更改申请表,修改相关的质量文件。5. 9管理评审:纠正及预防措施相关资讯,必须提供作为管理评审之用。6. 10有关客户抱怨及退货的处理方式依顾客抱怨处理办法进行处理。7. 异常改善报告编号原则:编号原则:I流水号(001、002、003-999)年份(0199)1 发出部门代号3 .12资料归档:纠正及预防措施的资料依产品类别归档,并按照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保存。4 .相关附件4.1 异常改善报告4. 2异常改善报告一览表5.参考文件:5. 1管理评审程序5. 2文件控制程序5. 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5. 4顾客抱怨处理办法5. 5质量记录控制程序6.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