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必背古诗赏析总复习(1).docx
提示: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4 .赏析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5 .在观刈麦中诗人也成功地运用了两个比较。其一是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割麦人家里还能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却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德回去碾米充饥。这样一比,不仅更突出了一部分农户的悲惨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麦的人将要面临的悲惨遭遇。第二是诗人自己和农民比较。他想到自己一无"功德:二"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而农民一年到头"少闲月",却食不裹腹,深感惭愧。这一比较发人深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且对揭露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更加强了这首诗的思想深度。6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宓口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评析:两首诗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关雎主旨: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因此而产生的幻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落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苓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存菜,左右茎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短不齐鲜存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得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衿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评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因此而产生的幻觉,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荐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鞭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1、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2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4、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蕊葭主旨:男子追求女子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惆怅。藤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臻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纸。晒:蓊葭是诗经中表现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T'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1赏析关雎并答题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友之、乐之2、赏析兼葭并答题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兼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3 .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4、”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雁门太守行李贺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B、"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C、"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3 .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 .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及为君死。5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6 .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葭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7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