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docx
《中古时期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时期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古时期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爪哇岛扼印度洋与东南亚咽喉要地,自古经贸发达,文化多元,人口稠密,今天仍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屿之一。爪哇岛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较早,公元前后即有零星记载。2世纪始,爪哇岛已与我国有官方往来。后汉书记载,东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王遣使贡献”。“叶调”是古代爪哇岛梵文名“Yavadvipa”的译音,为爪哇岛最早的国家。4世纪后,爪哇岛西部兴起达鲁玛(旧译多罗磨)、耶婆提、呵罗单(又译诃罗单)等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从狮子国取海路回国,途中遇风暴,曾在耶婆提国登陆。自此,爪哇岛之名日盛。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对于理解中古时期的东南亚与
2、印度洋地区有重要价值。爪哇岛地处枢纽,商贸发达。中古时代伊始,岛上古国就已受惠于经贸。早在6世纪,岛上的诃陵国就成为连接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和巴厘岛的商贸纽带,旧唐书新唐书对此地物产之丰富有详细记载,如旧唐书南蛮传有云,诃陵王国曾多次遣使来唐,其中贞观十四年(640年)的贡品有频伽鸟、五色鹦鹉、玳瑁、生犀以及异香名宝等物。770世纪,爪哇岛的贸易重心逐渐东移,这与一系列国际、国内形势有关。7世纪始,室利佛逝王国在苏门答腊岛兴起,势力范围一度囊括爪哇岛西部。爪哇岛的商贸受到部分影响,不过,因盛产稻米之故,该岛仍维持相当发达的商贸地位。爪哇岛中部有独特的岛国贸易管理体制。农民和工匠带着稻米
3、、食盐、豆子和染料到集市卖给商贩们,后者与中间商交易,再经北部沿海港口的商人之手卖给外贸商,出口中国、印度、波斯等地。这一购销体系给印尼各港口带来实惠,避免了恶性竞争,为爪哇岛的繁荣提供稳定和平的环境。得益于此,爪哇岛在8世纪时出现了富有的夏连特拉王朝(又称“山地王朝”),势力范围一度扩大至岛外。香料是爪哇岛的重要贸易品。爪哇岛人用稻米等物产从马鲁古群岛换得原料,制成香料后出口,成为香料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阖婆国中,称此地“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及金银器皿、五色须绢、皂续交易”。1025年,室利佛逝受到印度注辇王朝的侵袭,不得不放松对爪哇岛的控制,爪哇岛迅速发展成重要的贸易中心
4、。宋史阖婆国传称这里物产丰富,“产稻麻粟豆”,“煮海为盐,多鱼鳖鸡鸭羊,兼椎牛以食。果实有木瓜,椰子,蕉子,蔗,芋。出金,银,犀,牙,笺沉,檀香,茴香,胡椒,槟榔,硫磺,红花,苏木,亦务蚕织,有薄绢,丝绞,吉贝,布”。爪哇岛的贸易辐射较广。从公元960年起,宋代瓷器开始经南海外销,贸易规模可媲美丝绸,爪哇岛是必经之地。在地中海地区,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在943年将其统治扩展到埃及,廓清了红海通道,亚洲香料得以畅通无阻地运抵地中海市场。阿拉伯人前来爪哇岛购买胡椒、香料和贵重木材,商人们也从古吉拉特(翟折罗)的坎贝带着印度布匹前来销售。宋代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阖婆国中写道,“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
5、如大食国,其次阖婆国,其次三佛齐,其次乃诸国耳”。1293年,满者伯夷借助元朝军事力量,成功推翻新柯沙里王国,建立满者伯夷王国。从1293年到1478年,该王国统治着马来群岛绝大部分地区,鼎盛时期的版图大约相当于室利佛逝王国的三倍,控制了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贸易,消除内地与港口间往来的障碍,将爪哇岛的对外贸易推向高峰。西欧社会的饮食在经历农业和商业革命后发生变化,添加亚洲香料成为一种饮食趋势,威尼斯商人将香料转运到欧洲市场,获利颇丰。商业繁荣带来较高的货币化程度。税赋开始采用货币支付,依据明代瀛涯胜览中的描述,爪哇岛地区“番人殷富者甚多,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可见大量的中国铜钱输往爪哇岛。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古 时期 爪哇 经贸 发展 文化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