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印》舞蹈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印》舞蹈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唐印舞蹈赏析古典舞唐印由北京舞蹈学院原创,首演人是北舞的中国古典舞系2016级优秀学员孙灿。唐印选送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演,2019年年底获第十六届北京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的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随后,唐印风靡全国舞台。唐印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支剧目,因为有玄幻片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起生动有趣的博物馆奇妙夜。唐印展现了一个千年前的唐三彩仕女俑在夜色中悄然苏醒,从雕塑到复活,慢慢地舒展自己的身体,同时盛唐时期的记忆也一点点回到脑海中,历经千年风霜,身躯和记忆都变得斑驳陆离,然而随着苏醒,它们的色彩又逐渐恢复昔日的鲜艳,她带领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回到大唐最鼎盛的时期,一窥大唐奔放瑰丽的
2、历史风貌。“舞转回红袖,须臾见大唐”。唐印是由舞者孙灿所扮演仕女俑带领观者能过通过她的展现再度游历那个被称之为盛世的唐朝。戏剧结构舞蹈的“开端”在幽蓝色灯光的渲染下,舞者以静态造型出现,目光无神,身体后靠,似博物馆中的展品,动作则多以造型感的形式映入眼帘。舞蹈的“发展”通过逐渐密集的鼓声中,和舞者标志性的“吸撩旁腿”而展开。“品美酒”、“逗鹦鹉”、“逛庙会”以及音乐的恢宏,无处不体现着盛唐的风采。舞蹈的“高潮”由红色的灯光、飞去的鸟儿、僵硬的肢体表现出大唐的由盛转衰。舞蹈的“尾声”再次以舞者的“吸撩旁腿”作为划分,属于唐朝的时代终将结束,属于仕女俑的时代也终将静止。舞蹈主题动作:多以食指拇指轻
3、捏、动作的卡顿、手臂手腕的见棱见角为主,好似傀儡一般。技巧动作:前桥、翻身、片盖腿、掖腿转等看似繁多复杂却又复合舞蹈的情景之中。标志性动作:“吸撩旁腿”既是拉开故事的帷幕的开始又是回归静态展品的结束。生活动作:“品美酒”、“逗鹦鹉”、“逛庙会”无处不体现着盛唐的风采,生动有趣。舞美音乐上选用张军编曲的霓裳羽衣,既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又符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产物。服装上舞者身着t裙,上衣由绫制成,下裙由红绿两色拼接而成,又称作间裙,样式与绢衣彩绘木俑身上的衣着相似。妆容上舞者额上绘有花钿,面上描有斜红与面端,唇点有口脂。这种妆容被称为斜红妆。“斜红妆”,是唐代一种很时髦的妆容,初唐时期
4、只是简单的垂直伤痕状,到了武周时期则演变出云形等其他纹样,直至晚唐逐渐消失。仕女穿梭在繁盛的长安城中,闻酒香、品美酒、逗鹦鹉、逛庙会,好不快活。微醺酒醉后,她迈着飘逸又活泼的步伐,显得尤其娇俏可爱。仕女通过舞姿和神情,还原了盛唐的繁荣光景。一曲舞罢,灵动活泼的仕女又变回了仕女俑雕塑,盛唐繁盛之状和唐朝的悲欢又重新被掩埋到历史的尘封中,留给观众对唐朝盛世的风姿绰约无限的遐想。说起唐朝舞蹈文化,由于唐朝时期的帝王都爱歌舞,所以舞蹈文化在唐朝迅速发展,唐代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大家除了看孙灿表演的独舞,还可以看看群舞,群舞大气磅礴,更能
5、体现出唐朝的恢弘气势,舞蹈充满了奇思妙想,活泼有趣中又以小见大,让我们在悠悠千年后,仍能重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旅”的盛唐光景。唐印舞蹈表达了什么?1、唐印舞蹈表达了大唐的兴盛到衰败,同时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每支古典舞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唐印自然也不例外,舞者就像是带着历史印记的仕女俑。2、唐印仿佛是唐三彩仕女俑从雕塑到复活,展现了大唐女子的风华绝代,让人通过仕女俑感受到大唐的兴衰史,更具有历史意义。第十二届桃李杯剧目古典舞唐印也是第十六届北京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的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作品,借唐三彩仕女俑从雕塑到复活的所见所舞,一窥大唐丰腴自信,奔放瑰丽的历史风貌。唐印这支舞让我
6、想到了博物馆奇妙夜。一个千年前的仕女俑在夜色中悄悄醒来,慢慢地舒展自己,盛唐的记忆一点点寻回,斑驳的色彩又逐渐再次鲜艳起来。舞蹈中那六亲不认的步伐与姿态,醒来先闻一闻扑鼻的酒香,逗一逗学舌的鹦鹉这一切都是大唐日常的绚丽,确实很日常,也当真绚丽的很。而唐代舞蹈之所以能有这般的肆意盛放、风姿卓然,当是那段历史的必然。唐朝国家统一、稳定繁荣,各国和各民族间交往十分频繁,既有汉以来的舞蹈传统,又有各国各民族间的融合借鉴,并大胆创新,无论宫廷与民间、饮宴与祭祀,各个阶层、各个场合都有舞蹈活动,加之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宫廷设置庞大的乐舞机构,集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舞蹈人才。欧阳予倩先生对唐代舞蹈的研究
7、中认为,唐代舞蹈艺术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舞蹈艺术之大成,并有很大发展。在唐印的作品介绍中编导表示:古典舞创作的难点之一是语言的独特性。而什么样的身体语言才能体现唐代的风貌?真正的古代离我们太远,而形式的创造只能通过史料的冰山一角去想象。唯有真诚,踏实的面对历史,大胆想象,才能为现代观众开启领略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扇窗,一道门。确实,古代离我们太远,历史定格在了那时那地。过去对舞蹈艺术的保存记录,可以说完全没有办法,画家也从来没有谁把一套舞蹈从头到尾画下来,诗赋所传很难知道它的真实形象。可是,即便再远,也挡不住我们追寻的脚步,就像欧阳予倩先生对唐代舞蹈的研究一样,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
8、唐印一样,也许今时今日的她多了些许岁月的痕迹,但唐代舞蹈的华彩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一曲舞罢,灵动自信的唐女又成了仕女俑,盛唐繁盛之状又重新掩回了历史的尘封中,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古典舞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以及对史料的不断研究中,我们会慢慢找寻到属于那个时代的舞蹈语言,进而更充分的领略到那个即繁盛又有趣的唐代。虽然,盛唐记忆如西域商队的驼铃声般渐行渐远,但也终会再渐行渐近。中国古典舞剧目唐印的动作语言分析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的动态艺术形象,在观看舞蹈艺术作品时,舞蹈动作语言是看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支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动作细节的编
9、排上是值得仔细推敲得,动作背后都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它是编导通过其丰富的艺术感知力、创造力,并经过反复实践所形成的动态性语言,舞蹈动作的语言形式也是舞蹈作品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作品唐印的动作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的动作语言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在舞蹈作品中,动作语言担负着表达其内容的重任,编导必须根据舞蹈作品各部分的具体情感去确定舞蹈语言形式,基于情感内核的舞蹈动作语言构建,才会使主题内容想要表达的形象或意象立于观者眼前,将观看者代入情景,因此,舞蹈动作的背后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编导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传达了编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第十二届桃
10、李杯古典舞剧目唐印打破了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运用一定的艺术构思逻辑,将不同时间的场景进行交替衔接组合,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表现无限广阔的时空中的生活内容,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深刻的内在精神世界;编导借唐三彩仕女俑,从雕塑到复活的所见所舞,带观者进入盛唐的大门,感受繁华盛世般的景象,从一个仕女俑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从弱起到强盛,最后衰亡的大唐。一、动作语言在唐印中的呈现(一)静的形态唐印中的静态舞姿造型大多出于唐代的壁画或陶俑,唐代人物俑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是当时人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在唐代,由于佛教文化和“胡风的盛行,所以
11、陶俑在造型造型上都具有神韵饱满、身姿强健、饱满自信的特点,虽说俑是服侍他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盛唐女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求人格独立平等,丝毫没有奴役的唐朝盛世,充分体现了一代盛世的整体审美趋向和大唐时期的精神面貌。盛唐女立俑它们的体态多呈现出不同程度“S形的线条,独特的站姿线条是表现女俑高贵气质的形式之一,舞俑躯体呈弧形,头部微倾、做沉思状,没有过分的夸张变形,显得端庄优雅,多是安静平和、神情自若的沉醉状态,能够感受到唐代女性的端庄、自信之态。作品第一段舞者以俑的造型出现,演员主力腿微屈,动力腿向侧探出,双手指尖相对向内包回,呈半圆状,胯坐于主力腿上微微出胯,身体后靠,给予造型静态的松沉感,整
12、个舞姿体态呈三道弯状,舞者面部眼帘微微下垂,眉宇间透露出恬淡、静默自守的神情,流露出雍容、端庄的气质,给人一种距离感,似乎是遥不可及的,这些都很好地融合了唐代陶俑松腰沉胯s形的体态特点。在仕女俑动作的编排方面,编导也是从众多盛唐女俑中提炼出S形三道弯的线条感,这种曲形的线条感,不仅体现在舞者的身形体态上,还表现在舞者身体的大小关节都因为曲折旋扭而形成不同幅度的“三道弯,将三道弯的线条感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变换之间发挥到极致,尽显S形的曲线美感,并且将仕女俑闲情雅致、雍容自信的状态融入其中,为舞俑的动作姿态“画上点睛之笔,使得仕女俑舞姿变换与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着盛唐之音的大气。作品在表达俑这一形
13、象时,舞者均是拈花手型,曼手的大指与食指指尖轻捻,后三指弯曲,拈花手伴随着为俑的形态出现,并贯穿于作品始终广拈花手出自典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佛教在唐代十分兴盛,唐高宗、唐中宗、武则天等唐朝帝王也极为推崇佛教,推动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佛手拈花所传示的是一种安然自若、乐观自信、无拘无束的心态;在作品中,拈花手型不仅仅是拈花的动作,也是暗喻了佛教文化中佛祖拈花微笑之意象。(二)流的过程唐朝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强盛的唐代,以它宏伟的气势、博大的胸怀,广采博纳境内外各族乐舞,自由大胆地创新,开创了舞蹈发展史上的新风;那时,胡汉交融成为主流,”胡舞以奔放、潇洒、明快的
14、艺术魅力,冲击着中国古老悠久的舞蹈文化,所以编导在唐印的舞蹈动作语言的编排上,不同于其他古典女子独舞所表现的清雅柔美,而是以回旋的动势、灵动的步伐、向上的体态尽显唐代女性的大气自信。舞者在作为俑时的舞姿变化、发力都带有明显的顿点,苏醒后的仕女在运动轨迹上呈现出圆旋的流动特征。圆自古以来就融于中国传统审美当中,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说,飘然旋转回轻雪,嫣然纵送游龙惊,透过诗句中来看飘然旋转体如游龙等词语,不难体会到唐代乐舞中带有旋动感的乐舞形态。从唐印中能看到在动态转换中,重心的移动、运动的路线都呈现出回环圆弧式的运动规律,由旋拧的形态在运动中带出圆的动向轨迹,比如以腰为中心,带动上身划由左至右的
15、“立圆,同时手腕带动兰花指盘腕,指尖也走半个小立圆,手臂内旋,动作路线流畅圆润;再如舞者以腰带动的原地单脚旋转,下身留住,腰部横拧发力带出旋转动作,形成身体的“旋拧姿态,在单脚的平圆旋转后再连接身体的大立圆,编导用走上留下的身体关系带出的肢体动作,再用反势对比强调舞姿旋拧的身体表象,充分体现了回环流转、飘逸舞动之美。为了突显圆旋的流动特征,唐印在舞蹈的技巧上也大多选择旋转技巧来连接,如平圆舞姿转,立圆的翻身转,在旋转后又用回旋的重心移动来衔接动作,使得舞蹈更具流动、悠扬之感。仕女俑复活后的走的步伐,也充分体现了唐代女性的自信、饱满、荡漾之美,如舞蹈中的三步盛唐步伐,这一步伐是舞者从左往右大跨步,手臂发力向两侧斜角高抛的手臂,手腕松弛随着高抛的手臂向上甩,身姿、胸部完全是打开、向上的、舒展的,头部上昂,从舞者飘扬的裙摆中可以看到舞者的步幅是很大的,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对比来看表现汉代的舞蹈作品,如舞剧五星出东方中的汉舞舞段,舞者的双膝基本上是并拢的,脚下的步伐幅度非常小,通过步伐的动作可以看出汉代对女子的束缚。再反观唐印中的步伐动作幅度,能感受到在唐代这样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自身的思想开化,舞蹈中三步盛唐摆胯绕场跑等步伐,这些无一不彰显出那个时代属于唐人的自信与开放。(三)韵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