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日》第一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元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元日中的生字。2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明确古诗所对应的传统节日,背诵元日。3 .品读元日,理解诗意,想象并描述诗句所呈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4 、出示几幅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咱们来玩个游戏叫看图猜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配乐)5 、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6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跟着三首古诗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2、板贴:传统节日)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找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一读自读要求。1 .明确要求,自读古诗。(1)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注音,自由朗读,读通诗句。看看注释,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和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学生自读,同桌交流。(指导读好“屠苏、牧童、兄弟”)2 .检查自学相机指导。3 .交流。这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元”表示开始,元日写的是正月初一春节,从题目知道;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从题目和第一句诗句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从题目“九月九日”知道。4 .小结:这三首古诗的题目都点明了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
3、只用了28个字就把那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品读元日,明意悟情1 .回忆生活,说说春节。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你能说说我们现在是怎么过春节的吗?(课件出示相关情景)放鞭炮: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合作探究,理解诗文。(1)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答案就藏在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里。咱们赶紧去看看吧。教师范读元日(配乐):古人创作诗文后,往往会反复吟诵,读出抑扬顿挫
4、的语调和节奏感,也便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们看1、2、4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读得时候要稍微拖长一点。下面听老师读。指名评价: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出示标注的古诗节奏,学生自读,指名读,评点鼓励。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交流读,一人一句,读出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读出节奏)。评价: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中啦,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好吗?(3)过渡:诗句会读了,你们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想一想,咱们以前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相机
5、板贴: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呢,现在请你们同桌合作学习,交流古诗的意思。(出示古诗及注释。)(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这首诗你读懂了哪句话?(相机交流)爆竹:原指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后引申为鞭炮。一岁除:“岁”表示年,“一岁”就是一年,“一岁除”表示一年过去了。“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结合图片,介绍“爆竹”:原指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古人用这样的方式驱鬼辟邪,后来演变为鞭炮。出示新年放鞭炮的图片,播放鞭炮声,引导学生交流感受。预设:嘴里啪啦的鞭炮声,让人感到很喜庆、很热闹。【板贴:点燃爆竹】指导理解“除”的意思,再理解“一岁除”的意
6、思(一年已经过去)“春风送暖入屠苏”: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聚在一起畅饮着醇美的屠苏酒。读好“屠苏”一词,借助注释说说“屠苏”的意思。教师补充资料:古人合家欢聚饮屠苏酒,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较长的后喝。因为小孩过年长大了一岁,所以大家要表示祝贺;而老年人过年则是又老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祈祷长寿的意思。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中的诗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引导想象:大年初一全家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预设1:孩子举起酒杯,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预设2:大人们边品着屠苏酒边说:“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的
7、日子会一年更比一年好。”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从哪个字看出?“暖”是指什么?仅仅是指温暖的春风吗?(心情也是暖暖的)【板贴:饮屠苏酒】小结:师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生读诗句。过渡: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欢度春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屠苏酒,还会做些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千门万户瞳瞳日”: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照耀着千家万户。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的意思。瞳瞳:灿烂的阳光表达愉快的心情,同时也象征着光明美好的未来。阳光撒下来,心情怎样?你来读一读。【板贴:太阳初升】过渡:打开大门,人们在干什么呢?你瞧: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板贴:换新桃符】出示“桃符”的图片,补
8、充介绍: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辟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用以辟邪祈福。后来桃符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春联。诗中“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T“桃”字,这样写使诗句的表达不重复又凝练。古代的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所以“符”是竹字头。师范写。主要是上短下长,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点在竖中线上。老师这里给大家找来了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背景,我们来听一听。出示资料:王安石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写这首诗时,他正担任宋朝的宰相,正在进行大力的改革,废除旧的制度,推行新的政策,造福人民。他对自己推行新政策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师:读完资料你觉得这
9、里的新桃和旧符还指什么呢?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王安石对自己推行新政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心情愉快。总结方法:原来,联系背景也是学好古诗的一种方法哦。【板贴:联系背景】“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象?(板书:辞旧迎新)。小结:师说后两句意思,生读诗句。这首诗的意思咱们都了解了,你瞧,(师指着板书,相机板贴彩印)过新年啦,人们点燃爆竹,送走了旧的一年,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大家聚在一起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开门迎新,忙着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这种气氛,如果你身在其中,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吧。(齐读
10、古诗:既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推行新政策的雄心壮志。)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春节到啦,我们一起换上一身新衣,来到充满年味的大街上。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和乡邻问好.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过节情景呢?这四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问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飞想象置换角色,描述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新桃符,这是为什么呀?(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那位男子把旧符换作新桃时,会说些什么呢?说春联。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你家贴过哪
11、些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鞭炮瞎里啪啦地响着,你觉得是谁在放鞭炮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过春节为什么放鞭炮呢?(据说是为了驱走恶灵和瘟疫)屋子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暖暖的屠苏酒,还会说些什么呢?(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与祝福)(3)现在,你能看着老师给的图片,尝试背一下吗?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过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句,你看:引读出示有关描写春节的诗句,诵读积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2 .总结学法。(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没有悟出学习古诗的好方法?(2)指名交流,引导梳理学习古诗“四步法”。第一步,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理解诗意;第三步,融入情境,展开想象,描述画面;第四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3 .布置预习。用今天学到的“四步法”,尝试自学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