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第一课时.docx
《《元日》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日》第一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元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元日中的生字。2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明确古诗所对应的传统节日,背诵元日。3 .品读元日,理解诗意,想象并描述诗句所呈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4 、出示几幅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咱们来玩个游戏叫看图猜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配乐)5 、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6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跟着三首古诗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2、板贴:传统节日)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找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一读自读要求。1 .明确要求,自读古诗。(1)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注音,自由朗读,读通诗句。看看注释,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和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学生自读,同桌交流。(指导读好“屠苏、牧童、兄弟”)2 .检查自学相机指导。3 .交流。这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元”表示开始,元日写的是正月初一春节,从题目知道;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从题目和第一句诗句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从题目“九月九日”知道。4 .小结:这三首古诗的题目都点明了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
3、只用了28个字就把那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品读元日,明意悟情1 .回忆生活,说说春节。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你能说说我们现在是怎么过春节的吗?(课件出示相关情景)放鞭炮: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合作探究,理解诗文。(1)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答案就藏在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里。咱们赶紧去看看吧。教师范读元日(配乐):古人创作诗文后,往往会反复吟诵,读出抑扬顿挫
4、的语调和节奏感,也便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们看1、2、4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读得时候要稍微拖长一点。下面听老师读。指名评价: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出示标注的古诗节奏,学生自读,指名读,评点鼓励。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交流读,一人一句,读出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读出节奏)。评价: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中啦,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好吗?(3)过渡:诗句会读了,你们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想一想,咱们以前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相机
5、板贴: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呢,现在请你们同桌合作学习,交流古诗的意思。(出示古诗及注释。)(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这首诗你读懂了哪句话?(相机交流)爆竹:原指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后引申为鞭炮。一岁除:“岁”表示年,“一岁”就是一年,“一岁除”表示一年过去了。“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结合图片,介绍“爆竹”:原指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古人用这样的方式驱鬼辟邪,后来演变为鞭炮。出示新年放鞭炮的图片,播放鞭炮声,引导学生交流感受。预设:嘴里啪啦的鞭炮声,让人感到很喜庆、很热闹。【板贴:点燃爆竹】指导理解“除”的意思,再理解“一岁除”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日 第一 课时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