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黑斑成因分析!.docx
《锂电池负极黑斑成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负极黑斑成因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锂电池负极黑斑成因分析!目录1 .前言12 .负极黑斑现象13 .负极黑斑区域形貌&成分24 .负极黑斑成因分析44.1.负极材料结构特性44.2.电解液体系组成54.3.Na含量对负极产生黑斑的影响74 .4.水分对负极产生黑斑的影响85 .负极黑斑恶化条件86 .结论91 .前言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由于电池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机制相互作用,常出现某些失效现象,包括容量衰减、内阻增大、倍率性能降低、产气、漏液、短路、变形、热失控、析锂等,严重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性能、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石墨类负极材料失效主要发生于石墨的表面,产生于石墨表面与电解液发生电化学反应,
2、生成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1)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针对磷酸铁锂电池负极表面产生的一种黑斑现象进行成因分析。2 .负极黑斑现象使用1FP正极及石墨负极按照常规的制造工艺首次充放电后发现电池容量低于正常水平的0.1%0.5%,电池厚度增加1.85%(图1)。21IWItW图1黑斑和正常电池容量及厚度直方图在100%SOC状态经过7d高温(552)C存储,重新进行充放电测试发现电池容量出现一定程度衰减且散差变大,电池荷电保持能力存在差异,容量保持率低于正常水平0.4%0.9%,容量恢复率低于正常水平0.7%0.89%(表1)。表1黑斑和正常电池容量恢复及容量保持编号后处理C4标称容量/Ah(552)。
3、C存储7天后残余容量/Ah残余容量百分%恢复放电容量/Ah容量恢复百分比/%黑斑3#22.06221.4320.7997.0020.9797.85黑斑4#22.01021.4220.8697.4020.9397.71正常21.98821.4520.9897.8121.1498.55正常2#21,98121.4120.9797.9421.1198.60对电池进行解剖发现,这种卷绕结构的电池负极大面上产生不均匀黑斑,每个极组黑斑程度不同,且收尾端未对正极处黑斑更为明显,已在极片表面析出,导致负极片厚度增加(图2)O3 图2黑斑电池负极片解剖照片4 .负极黑斑区域形貌&成分对极片收尾端黑斑位置及正常
4、极片进行SEM&EDS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是考察材料表面及断面的微区形貌及尺寸、微区常量元素组成的分析工具,EDS为半定量分析工具,采集的是样品表面12Um深度的信号,仅对元素周期表B以后的元素有检出能力,元素含量1%时才能被检测出。测试结果显示:正常负极片成分为100%C元素,黑斑位置除了50%96%的C元素(主要来源石墨材料)外,还包含4%44%的O元素(主要来自电解液),1%3%的F/P元素(主要来自电解质盐1iPFs),个别点位测出2%的Na元素(图3)。图3黑斑区域SEM&EDS成分分析5 电镜下发现黑斑负极表面已经不再致密,我们看到石墨膨胀,层间结构被破坏图4(a)(b);里层石
5、墨存在许多因石墨颗粒分裂产生的裂缝和因粉间粘结失效产生的异常孔洞图4(c)(d);欲进入负极材料交流群,请加微信:Shimobango观察极片断面,可发现负极片表面的黑斑颗粒是沿着隔膜的方向向外生长图4(e)(f),石墨的剥离持续消耗电解液和活性锂,导致容量散布和循环性能下降。随着表层石墨膨胀剥离,脱落的负极粉容易与正极片产生搭接,触发电池自放电。6 .负极黑斑成因分析负极碳材料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而它们的导电行为因电解液体系的不同而不同。电解液在负极界面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对电池的容量特性及充放电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负极表面的失效分析应从碳负极材料结构特性、电解液体系的组成、负极和电
6、解液界面反应的匹配程度着手,不仅对电解液和电极材料的选择,而且对界面反应的控制和对提高电池的性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1. 负极材料结构特性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碳材料种类繁多,且随着原料、制作工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因此,不同种类的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其性能差异很大。从理论上说,碳负极材料的层状结构越好越有利于锂离子的插入和脱出,通常我们使用石墨化度来反映碳材料结构完善程度,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的石墨化度,同时又存在SP3杂化态碳原子的碳材料可以生成优异的SEI膜和较大的贮锂空间。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可以改变碳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石墨化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d002逐渐变小,1C
7、逐渐增大,插锂结构逐渐增多,石墨化度也逐渐增大。利用XRD分析负极片黑斑区域,d002和石墨化度虽然保持不变但1C和n大幅减小,说明此区域石墨嵌锂少或者未嵌锂,验证了黑斑区域石墨颗粒层间剥离严重,与SEM和EDX结果一致(表2)。表2不同位置XRD数据分析对比4.2.电解液体系组成石墨材料之所以能实现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全靠电解液在石墨表面分解形成的离子可导、电子不导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1)膜。欲进入负极材料交流群,请加微信:ShimObang。其化学成分和性质取决于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组成和性质,对电池的性能和容量有重要影响,这层保护膜将还原稳定性远低于嵌锂电位的电解液与石墨电极隔离,从而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电池 负极 黑斑 成因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