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盐碱地改良利用工程发展规划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盐碱地改良利用工程发展规划大纲.doc(2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XXXX盐碱地改良利用工程规划工作大纲目 录引 言一、 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编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二、 规划的范围和依据三、 规划水平年四、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五、 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度六、 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七、 主要工作内容八、 规划编制的组织机构九、 规划工作进度安排十、 规划工作经费估算十一、 规划主要成果十二、 规划报告编制目录引 言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同时,新疆特有的地形条件为四周绝大部分为山地环绕,天山横贯中部、形成南北两大封闭的内陆盆地。盆地四周的山地岩石和成土母
2、质普遍含有可溶性盐分,这些盐分随农业灌溉用水被源源不断地被带到盆地。在蒸发强烈、降雨稀少的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上升占绝对优势,淋溶极端微弱,导致土体上部积累越来越多的盐分,从而在盆地内部存在着强烈而广泛的积盐过程。随着绿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灌区土壤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我区现有耕地总面积近6246万亩,其中盐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1,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产出率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异常困难,农业发展矛盾进一步加剧。对新疆农村的稳定团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我区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和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2005年
3、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自治区为贯彻中央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正在实施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大粮食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把农业节
4、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同时提出要高度重视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与我区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抓紧开展新疆县级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工作,摸清全县盐碱地分布现状、成因和改造潜力,进而提出改良利用方法和措施,编制符合实际、有操作性、能指导实践的新疆县级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对确保我区农业四大基地建设用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编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新疆灌区盐碱地概况新疆平原区宜农、林、牧面积3.225亿亩,其
5、中盐碱地约为4000万亩,占全部可垦荒地面积的40。据新疆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新疆耕地土壤盐碱化面积达1843.95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31.2。其中轻度盐化土壤占15.8,中度盐化土壤占8.4,而重度盐化土壤占5.9。土壤盐碱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如干旱荒漠气候、含盐成上母质及典型的内陆地形、地貌等自然土壤积盐过程,称为原生盐碱化;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大量引水灌溉、农区排水系统不通畅及不合理农业生产措施等人为因素造成积盐,使非盐碱土变成盐碱土,或轻盐碱化土变成强盐碱化土和盐土的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人为因素是造成灌区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2、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
6、危害土壤次生盐碱化对耕作土壤的物理性状及肥力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导致土壤退化,甚至被迫弃耕,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盐碱对作物的危害是通过土壤溶液直接危害作物细胞,影响作物正常的吸收和代谢机能。根据现有盐碱地的改良利用经验,轻度盐碱化土减产10左右,中度盐碱化土减产15一30,重度盐碱化土则减产30一50。低产田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比平均产量要低40以上。在灌区内人们为了保证耕地土层中盐分得到减轻,往往进行大水压盐灌溉,致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而灌区内的夹荒地由于没有灌溉只有蒸发作用,耕地中的盐分转移到荒地中,形成所谓的
7、“干排”或“旱排”现象,荒地中自然植被随着土壤含盐量增加而遭受破坏。此外,部分地区由于农田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排水容泄区选择不当,造成新的盐碱危害。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盐分运动的载体,又是盐分寄存的场所。灌区在引水过程中,盐分也随地表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区。如果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则进入灌区的盐分就会积存在耕地土壤和通过淋洗进入浅层地下水中,长期发展下去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逐渐恶化,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土壤盐碱化还能危害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居民房屋倒塌,自然植被减少,土地日趋荒漠化,风沙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新疆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为棉花、水果等农产品生
8、产提供了理想的光热条件,同时新疆也是我国主要棉花生产基地,但土壤的盐碱化使作物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新疆光热资源,保证各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良利用盐碱地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二、规划的范围和依据1、规划范围:本次县级规划范围确定为新疆地方行政区划的县级范围(不包括生产建设兵团),重点是人工绿洲灌区及边缘区域。2、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节水灌
9、溉技术规范SL207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机井技术规范SL25962000;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10995;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4699;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及其它相关专业技术规范。(2)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各地州、县政府所制定的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及长远规划,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行业发展计划。(3)规划成果盐碱地规划要以各流域规划、灌区规划、节水规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等专业和专项规划成果为依据进行
10、有机的结合。三、规划水平年根据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2003年,规划近期水平年定为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指导思想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各地实际出发,以提高改良利用灌区盐碱地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维持各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2、规划原则(1)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土壤没有次生盐碱化的灌区,要
11、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在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并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得到治理的地区坚持以防为主,取得的改良利用效果才能得到巩固、提高。土壤潜在次生盐碱化问题应引起重视。(2)水利先行、综合治理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与排水。水既是土壤积盐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的动力。合理调控土壤中水盐的运动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关键。因此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利用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脱盐排出区外,为其他改良利用措施打下基础。盐碱地改良利用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原则。一是在治理的措施上,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能片面注重某一单方面
12、的措施。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很多,大体可分为:水利改良利用措施(明沟暗管排水、合理灌溉、井灌井排、渠道防渗等),农业改良利用措施(如平整土地、合理耕作、施肥增肥等),生物改良利用措施(如植树造林、种植耐盐作物和牧草等)和化学改良利用措施等4个方面。只有使农、林、水各项措施有机配合取长补短,才能收到最佳的改良利用效果。二是在治理的环境上,要兼治与盐碱形成有关的其他不利因素和灾害,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盐碱地改良利用要有全局观念,应从有利于区域水盐平衡着眼,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正确处理上游与下游、县与县及农区生态环境与绿洲边缘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流域
13、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包括排水出路),才能彻底地达到改良利用盐碱地的目的。由于各地土壤改良利用条件、盐碱化程度不同及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采取综合措施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同时,必须因地制宜,在具体措施上有所侧重,进行科学的土壤盐碱化改良利用分区。(4)改良利用与利用相结合盐碱地防治包括改良利用与利用两个方面。不同种类作物、牧草和林木的耐盐度是有差异的,对于耐盐度较高的可以利用,因地制宜,多途径地利用盐碱地。争取做到先利用后改良利用,在利用中改良利用,通过改良利用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排水的微咸水的再利用进行规划。(5)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及水利
14、工程管理机制,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效利用的手段。建立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水质监测体系、水盐监测体系,可为水资源管理、利用决策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因此,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需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度1、规划目标县级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达到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划使全县灌区范围内水、土、盐满足“两大平衡”,一是“水土平衡”,即通过规划,不仅使灌区的农田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而且要使地下水位保持一定高度,能够维持周围生态环境不向荒漠化发展。二是“水盐平衡”,即通过规划,力求灌区内不积盐或少积盐,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根据本地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投入的可能性制定出不
15、同规划水平年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目标。重点要依据盐碱地的分级标准,提出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的预期达标指标,制定出“十一五”期间治理盐碱地的区域、措施、工程量、投入和管理等实施方案。通过规划还要提出盐碱地改良利用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及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2、规划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规划,摸清全县盐碱地分布现状、成因和盐碱土类型,建立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和农业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关系。研究提出区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潜力等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弄清的基础性问题。二是通过规划,全面总结以往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与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灌区排水、土壤改良利用等措施的适宜性区划,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方向、主要治理措施。三是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农牧业发展水平、盐碱地危害程度,优化论证盐碱地治理改造方案和工程建设规模。通过典型区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设计,包括水利改良利用措施为主的、农业、生物改良利用措施为主的及综合改良利用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提出规划水平年的投入需求及其构成。四是通过规划,提出建立全县盐碱地治理改造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以及实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