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doc
《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doc(3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导读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海啸、中美贸易摩擦、转型升级等重大挑战,我们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参见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等),引发了社会各界大论战,资本市场反响强烈,这是市场和投资者在投票,但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和误解。总体上这些讨论是客观理性的,推动了认识深化、公共政策形成以及社会进步。(来源: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ID :zepinghongguan 作者:任泽平)“新基建”将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提振各方信心,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最有效办法。正成为朝野共识,中央密集点名,地方纷纷发力,市场普遍响应。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
2、千里,不期乎骥骜。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需要新基建。从需求侧,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和稳就业,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新基建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当然要把好事办好,真正起到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的重大作用,防止“新瓶装旧酒”“重走老路”“四万亿重来”,避免沦为又一次纯粹货币超发的饮鸩止渴。我们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疫情全球大流行只是导火索,根源是货币长期超发的全球经济金融社会脆弱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12年过去了,美国欧洲主要靠量化宽松和超低利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债务杠杆上升、居民财富差距拉大
3、、社会撕裂、政治观点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这可能是一次总的清算,该来的迟早会来。因此,这一次应对要以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又应以新基建和减税为主,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客观专业系统深入研究中国新基建的内涵、潜力、影响及建议。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目录1 当前中国基建的国际比较1.1 总体:中国基建助力世界工厂地位1.2 经济基建: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1.3 社会基建:与美日等差距较经济基建更大2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2.1 内涵丰富:符合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2 意义重大: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
4、3 新基建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万物互联、赋能未来3.2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3.3 充电桩:服务新能源汽车,助力汽车强国梦3.4 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4 政策建议4.1 新地区: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4.2 新主体: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4.3 新方式: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注重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4.4 软基建: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正文1 当前中国基建的国际比较1.1 总体:中国基建助力世界工厂地位基础设施指为社
5、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共分为三层:狭义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了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定义延伸至房地产。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相关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适度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快速成长为
6、基础设施大国,为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从数量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7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达到48万亿美元(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位列世界第一,但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为3.5万美元,在149个经济体中居第37位,明显低于日本(6.4万美元)、俄罗斯(5.7万美元)、美国(4.6万美元)等。从质量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类基建质量评分为77.9(百分制),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低于日本(93.2分,第5名)、美国(87.9分,第13名)等发达国家。从区域看,因过去资源长期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当前中国基础设施
7、已经发展到基本平衡,欠发达地区尽管密度较低但人均水平不低,部分人均指标甚至较高,反观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持续流入聚集而短缺。比如,在交通方面,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铁路路网密度分别为342、281、73、234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分别为442、351、79、154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确实很低;但从人均长度看西部地区较高,2018年四大地区铁路万人均长度分别为0.59、0.78、1.31、1.70公里,高速公路万人均长度分别为0.76、0.97、1.41、1.12公里。在医疗方面,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5.47、6.12、6.4
8、9、6.75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85、2.38、2.39、2.65,每千人护士数分别为3.10、2.70、2.97、2.80人,每百万人三甲医院数分别为1.08、0.85、1.01、1.52,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床位数、护士数、三甲医院数均不低,医师数稍低。1.2 经济基建: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1、能源领域:中国发电量和能源消耗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低,清洁能源占比低。在发电量方面,根据2019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中国发电量为7111.8太瓦时,位居世界第一,高于美国(4460.8太瓦时)、日本(1051.6太瓦时),但人均发电量(5106.4千瓦时)远低于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基建 研究 报告 空间 巨大 带动 效应 明显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