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经典散文,历来作为精讲的重点篇目。执教完本课后,经过教研和评课,我认为这堂课存在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这类文章的重点,因此,我把此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定为“抓重点词句,品味细节,分析母亲的形象”。此外,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本节课的目标之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虽然是两个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交互进行、相互促进的。分析好母亲的形象可以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反过来,有感情地朗
2、读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母亲的形象,感受那份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可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时,重点通过词句分析形象,而对于朗读这一环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也是少之又少。这是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然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忽视了朗读在体会情感、分析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且用时极短,仓促地进行了简单处理。因此在“朗读课文,走进作者”这一活动中,“他在瘫痪之初的状态是怎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出来?”学生可以准确地找到相关的语
3、句,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的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双腿,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从动作、语言、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那种痛苦、绝望的状态。如果此时让学生去试着读一读这些句子,教师适当地在朗读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更能切身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情绪,这也为接下来母亲的形象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在“品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这一活动中,虽然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了细节,分析出了母亲的形象特征,但是在朗读方面也是做得不够。如果按照下面这样处理也许会更好。比如第一、
4、三段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后,教师给予朗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单独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比如将“悄悄地”“偷偷地”删去后,与原句相比,哪个更好?将“扑”改为“走”可以吗?将“挡”改为“站”好不好?为什么?这几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反复地朗读去品味细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这样,更能理解母亲的伟大形象,更好地体会那种深沉而伟大的母爱。然而无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深到何处,永远不要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少年。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文字,怎样引导他们从文字走到形象,从形象悟到意蕴,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那就需要搭桥铺路。其中,声音演染是不错的一座桥。朗读声音传情,穿插恰当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气和
5、表情,设身处地进入当时的情境。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快慢起伏都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桥梁。另外,在课堂的这两个活动中,我对问题的回答都设置了一定的格式,比如“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状态,从文中可以读出来我从文中(关键词句)中,可以读出母亲的二虽然最初的目的是想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多元性,这就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此处的参考形式,可以大胆的舍去,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在达标检测这一环节,本着读写结合的原则来写一个细节描写的片段。这堂课结束后,反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实达标完全可以换种思路进行设计,比如抓住描写母亲的词句,将其中的某些关键词拿出来重点赏析、品读,还可以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母亲这一伟大而无私的形象。总之,每上一堂课,都是一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我都会不断地反思与进步。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会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