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抽水蓄能及储能电站建设源荷协调控制电力尖峰.doc
《加快抽水蓄能及储能电站建设源荷协调控制电力尖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抽水蓄能及储能电站建设源荷协调控制电力尖峰.doc(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加快抽水蓄能及储能电站建设源荷协调控制电力尖峰充分挖掘系统调节能力。根据不同地区调节能力需求,有序推进火电灵活性改造;推动大规模储能产业发展,加快抽水蓄能及储能电站建设,多种手段促进和引导储能产业自主创新,降低大规模储能应用成本。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来临,用电尖峰负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电力系统削峰潜力较大,且效益可观。建议统筹协调源荷资源,从电源侧与负荷侧同时发力,配套合适的市场政策机制,增强电力系统平衡能力,多措并举控制尖峰负荷,推动电力工业效率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用电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三产及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不断上升,负荷尖峰化特征愈发明显。传统电
2、力规划以最大负荷确定电源电网建设规模,存在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利用小时偏低、投资低效、产能浪费、推高全社会用电成本等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电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通过采取一系列源、荷资源协调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负荷特性,削减尖峰负荷规模,延缓电源电网投资,以较小代价满足用电需求,此外还能带来节能减排等其他额外社会效益。因此,科学合理控制尖峰负荷规模是未来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电力尖峰负荷波动明显总体来讲,尖峰负荷具有以下几大特征:一是规模持续增加。2016-2019年南方五省(区)尖峰负荷规模随着用电需求增长而快速增长,3%尖峰负荷规模由497万千瓦上升至615万
3、千瓦,5%尖峰负荷规模由828万千瓦上升至1025万千瓦。二是累计持续时间短。受各产业用电特性以及高温、严寒等天气影响,用电负荷特性存在明显的波动性,易出现短时间的负荷尖峰。除个别特殊年份外(如2018年夏天因天气凉爽而尖峰负荷持续时间较长),南方五省(区)3%尖峰负荷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小时,5%尖峰负荷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00小时。三是电量少。受尖峰负荷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尖峰负荷对应的用电量一般较少,占总电量的比重较低。如,2016-2019年南方电网3%尖峰负荷电量占比大多不超万分之七,5%尖峰负荷电量占比一般不超过千分之四。四是单次持续时间短、出现频次低。2016-2019年,南方五
4、省(区)5%尖峰负荷单次持续时间最长为3-6小时,全年出现频次10-40次;3%尖峰负荷单次持续时间最长为2-6小时,全年出现频次6-25次。五是分布时段与年负荷特性基本一致。南方五省(区)地理位置和气候各异,尖峰负荷分布时段各有特点。其中,广东、海南夏季降温负荷占比较高,尖峰负荷出现时间多分布在6-8月份;广西夏季降温负荷和冬季采暖负荷占比均较高,年负荷曲线呈现出夏冬双高峰特性,且冬季略高,3%尖峰负荷多出现在冬季;云南、贵州以冬季采暖负荷为主,尖峰负荷多分布于11-12月份。三大因素影响尖峰负荷首先,产业结构是尖峰负荷的长期影响因素。不同产业用电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工业用电负荷相对稳定,而商
5、业用电、居民用电波动较大,更易受生产生活、气温气候等因素影响。相比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负荷更容易出现尖峰时段。因此,尖峰负荷与产业用电结构关系密切。近十年来,随着二产用电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逐渐提升,南方五省(区)负荷特性相应改变,日负荷率和日最小负荷率均有所下降。除个别年份受气温影响出现较大波动外,南方五省(区)尖峰负荷持续时间,因用电结构调整呈下降趋势。其次,气温变化是尖峰负荷的短期影响因素。降温负荷和采暖负荷均为季节性负荷,降温负荷通常出现在夏季,而采暖负荷则出现在冬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消费习惯改变,降温及采暖季负荷不断增长,而气温高低又与尖峰负荷密切相关,尖峰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 抽水 蓄能 电站 建设 协调 控制 电力 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