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主道》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韩非子-主道》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非子-主道》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韩非子主道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理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才;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直;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节选自韩非子主道)材料二: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
2、有口广则臣壅寒。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目:“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J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便弄。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
3、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纪,纲领,纲纪。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词义不同。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C.门户,指派别、门派等,文中指一家之言,与“门户之见
4、”意思相同。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只要把握了“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就能够探知万物的本原、成败的原因。B.君主不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并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D.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国人也都认为有利的话,这肯定有问题,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5、现代汉语。(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译文:(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译文:14 .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答案】10. DFH11. D12. D13. (1)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2)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14. 不矛盾。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群臣没有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子 主道 内储说上七术 比较 阅读 答案 解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