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山”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浅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两山”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浅析在“两山”理论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两山”价值“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转换是大势所趋。通过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增加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一、聚焦“两山”转换要求,健全生态保障体系1 .构建生态治理组织体系。着力构建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生态治理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村务议事会、经济合作社等社会组织,鼓励基层返乡青年人才和本地居民组建涉旅、涉渔、涉农类的返乡创业联盟,集约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互动合作,推进项目、技
2、术、资金、服务等有效对接,形成共建共享、目标一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2 .健全全民共同参与体系。着力完善生态建设整体布局,以更高劲头坚决落实海岛“两山”价值转化。突出党员干部带头,认领污水治理、村庄保洁、农房改造等环保责任岗位,引领基层群众共同奉献基层生态环境治理。创办基层生态银行,将村民维护生态治理、参与垃圾分类等行为通过积分制形式得以展现,并与信用挂钩,成为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信贷,推动基层群众自觉依规养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参与重塑良好全域生态形态。3 .建立完善生态履职体系。健全生态考评问责机制,将生态治理作为基层乡镇“一把手”抓项目的重要举措,并纳入年度述职评议
3、重要内容。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生态责任审计,加大问责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推动村一级“生态履职”,将生活污水处理、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等生态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以及集体经济绿色发展作为村班子及村干部工作成效检验重要项目,直接与年终绩效挂钩,加压激发基层干部维护基层生态的主观能动性。二、聚焦基层生态保护,健全基层参与机制1 .厘清基层职责边界线。着力强化基层生态治理保护工作机制,通过给基层村级组织“赋能”,实现组织间的集成化与协同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防控治理机制。认真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形成扁平化问题反馈、汇总、处理机制,推动问题联动解决、及时解决。梳理汇总辖区内生态环保存
4、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存在问题按照“三事分流”原则进行分解,生态“大事”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生态“小事”由村社协调解决,生态“私事”引导个人自行解决。.2 .擦亮生态文明新底色。着力提高公众参与度,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要借助新媒体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传播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共参与的环保宣传大格局,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始终与环境保护相伴相随。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基层和广大群众的共识,特别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做到“家”。要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公益活动等志愿
5、服务积分制,完善志愿服务平台和积分兑换渠道,形成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网格内群众同参与、共行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良性循环。3,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通过“走村不落户、户户见干部等载体,构建区域绿色生态圈,采取定期召开民主恳谈会、议事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引导群众参与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以网格平台为依托,引导区域单位共同参与渔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工作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定期结合长效卫生情况、垃圾分类情况检查,将垃圾分类纳入网格工作考核中,以“荣誉感”激起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三、聚焦绿色产业发展,打通“两山”转
6、换渠道1 .深度挖掘生态红利。结合渔农村消薄工作开展,挖掘市域生态空间、整合生态发展要素、做精生态休闲产业,打通乡镇村“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产业壁垒”,积极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积极引导基层做透“山海”优势转化文章,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推动美丽海岛经营常态长效。着力打通各类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培养多点多面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树立全域绿色产业格局,搭建绿色产业发展与新兴企业孵化平台,构造跨产业平台和运作载体,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运用绿色规范标准,实行绿色技术改造,着力打造重点、优势绿色产品品牌。2 .聚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行以绿色
7、生态为导向的富民模式,建立乡村生态创业互助会,推动乡村旅游经营和民宿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深化区域产业联盟建设,在乡镇、村社推行区域化联席会议制度,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联动摸排基层宅基地、空闲农房等闲置资源,制定修复开发发展规划,引导群众以入股、出租、联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在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的“三不原则”基础上,鼓励通过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进行景观化改造。实施渔农民回引培养工程,吸引返乡创业者和社会企业建成新消费场景,植入音乐、艺术等现代元素和适宜海岛开展的运动项目,培育音乐创作演绎、民俗体验、休闲体育等多种新业态,推动渔商文旅体多元业态融合。3 .倾力打造绿色渔业。以渔业绿色转型为抓手,着力发挥渔民在推动绿色渔业建设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努力改变渔业单一发展的结构。以养殖产业发展承接渔业转型,注重抓好优质种苗繁育,依靠种苗繁育更新,促进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引入新品种,促进多个养殖业品种的工程繁殖,解决渔民增收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出路问题。探索立体生态循环养殖,“一亩海变三亩海”,实现海域利用的净化高效、技能减排。发展深远海装备化养殖,推进绿色养殖从离岸走向深海,打造海上“绿水青山”。积极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渔业发展,加快提升海钓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海钓行业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