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云平台的困境与思考.doc
《能源云平台的困境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云平台的困境与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能源云平台的困境与思考最近“新基建”很火,5G、工业物联网,能源云平台也是这个范畴里的,似乎也有些春的希望,但是寒风依然凛冽。作为一个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说点自己的看法。一、能源云平台的两个宏观概念1、狭义的能源云平台狭义的能源云平台,应该叫做“以企业能源管理为目标的云平台”,即参照ISO50001,GB/T23331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把原来本地化部署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云化。这里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CO2排放量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2、广义的能源云平台其实大
2、部分公司在宣传的能源管理云平台,是广义的概念,即把能源相关的所有业务对象,进行管理、调度、控制。比如能源设备运维、分布式能源监控、能源安全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相关管理流程优化、能源工艺等,并且面向工业和建筑,包括能源的生产、输配、转换,一直管理到每个用能设备为止。狭义的能源管理平台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在这个意义上的能源云平台,本质上和能源互联网是同源的,也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应用方向,只不过很多工业互联网是面向“生产过程管理”,而广义能源云平台,或者叫能源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面向“能源过程管理”。所以我们看到一部分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也对设备的用能情况进行监测和优化,能源云平台做到设备能效和系
3、统(工艺)能效的时候,也需要对设备的生产参数进行采集分析,呈现水乳交融的态势。二、能源云平台的三个层次1、技术层面的能源云以能源相关数据的计量、采集、通信、处理、存储、分析、展现为主。不少人理解的能源云主要是技术概念的。要做出一个相对靠谱的能源云,需要解决很多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比如现场计量的便捷性、稳定性;采集通信方案的适用性;特别是云平台架构的稳定性、可扩展性等。举个例子,电网公司的采集系统,以及住建部的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等,是“以我为主”制定采集通信标准,现场的所有技术方案都是标准的,但是到了实际的应用现场,各种奇葩的事情都会有,比如遗留的各种表计问题,现场没有通信条件怎么办?所以技术层面的
4、能源云,看上去大家说的功能都类似,但是能否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细节问题,其实就体现出差异了,这些细节问题甚至需要推翻整体技术架构的,这种坑在在云平台开发中也是常见的。2、业务层面的能源云业务层面的能源云,我认为是目前大家考虑相对比较少的,也就是技术能源云需要承载什么业务,面向什么客户,产生什么价值。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工业互联网、能源云平台、能耗监测系统等等,往往是从“数据”的层面去考量的,这些数据对政府来说可以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更多的是关注“宏观价值”。但是对被采集的对象和业主有什么切实的“微观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且,业务和技术是需要结合的,狭义的能源管理云(或系统),本质上是能源管理
5、体系的落地工具,像ISO9000和ERP的关系一样。ISO50001的本质是把能源当成一个产成品进行跟踪监管,没有ISO50001一整套的管理目标、制度、流程、组织、考核激励,能源云技术再好也不起作用,我们下面详细分析。3、生态层面的能源云某些上市公司和国企,口气颇大,话里话外都是要做“能源淘宝”的,以为建了一套技术上的能源云平台,就能在上面拉起很多生态流,自己卡住了平台这个生态位,B2B、B2C乃至C2C就能做的飞起,甚至还要搭售“能源区块链”了。我们回过头看看马云的淘宝吧,淘宝起步阶段,姿态非常低,是从C2C二手交易中介开始的(这也是支付宝的起源),然后慢慢的进入到服装电商的细分品类在线销
6、售,结合二手物品的买卖(也是闲鱼前身)。所以生态云平台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是起点高就厉害,而是能否掐准细分痛点起步,每一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考验企业的战略能力。总结一下,能源云平台要从技术云,走向业务云,最后形成生态云,其实要实现的是三个闭环:数据闭环、业务价值闭环、生态循环闭环。三、不少能源管理系统是失败的在能源云平台之前,不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以各种形式推广了很多能源管理相关的系统,比如工业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住建部的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平台、需求侧管理平台(本质上也是对负荷和能源的监测)、还有一些行业能源管理平台。此外很多企业也上了一些能源管理软件。但是个人认为,这些本地化部署
7、(或者二级部署)的能源管理系统,有不少是失败的,有一些是技术原因,比如采集装置不稳定,数据完整性不足,管理系统架构落后,经常瘫痪等。但是根本原因是业务层面的问题。国内制造业整体水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中游偏下的位置,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还有待升级,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粗放。这种产业链分工水平,以及与之匹配的制造业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能源管理还处于非常粗放的阶段。这个粗放就意味着可以节约的空间还比较多,所以我们看国内的节能产业大多还停留在“设备节能”,特别是设备改造节能的水平。能源管理系统是能源管理精益化思维的产物,即在单纯改造节能投入产出比偏高,而通过工艺流程和行为管理的挖潜效果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 平台 困境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