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江南名门望族的书香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江南名门望族的书香文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仓:喃名门望族的书香文化瀛氏家族为例常熟翁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翁氏先祖在北宋时从浙江钱塘迁至苏州相城,至明初又迁至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今尚湖谊张家桥村)。自始祖景阳公一代起,就以读书之得失股殷寄望于子孙后代刻苦好学T),翁氏历数百年、几代人的累世之积,经科考正途,至翁心存、翁同就父子时家族达到鼎盛,书写了两代帝师、状元宰相的家族传奇。而这个“传奇”的秘密,就在于翁氏数代族人采承翁心存所立0富贵不足保,而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2的家训,厚积薄发、世代接力,在成就了“父子帝师、叔侄状元、三子公卿、四世翰院”的簪缨世宵之后,面对时代风云变幻,家族也实现成功转型,在科、教、
2、文、卫、商、经等领域多元发展,依旧名人拿出,荣耀家族,而这1切的根本,就在于翁家坚持“诗书传家”的理念,即以“知识传家”为载体、以“书香文化”为内涵的家族绵娶基因。1书香文化的内涵诠释“书香文化”这一内涵,就是要围绕“书籍”这一“知识载体”,翁家主要人物翁心存和翁同铢的读书、购书、藏书、校书、著书和勉励后辈读书等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和成果,既奠定了舜家“诗书传家”的基础,又言传身教、勉励随学,逐渐内化为翁氏子孙普遍和自觉践行“诗书传家”的范式,最终形塑为家族典型的书香文化特征。2书香文化的表现形式以翁心存、翁同筋为代表的翁氏族人,都是文人济世、书生报国,他们本质上是个文人、是个书生,所以书籍不仅
3、是他们作为科考的工具,也是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更是作为一个家族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现以翁心存和翁同跳为例,介绍他们搜集、使用、收藏、传承书籍”这一工具.物品、财富的情况,及此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2.1 读书翁心存、翁同稣父子都手不释卷,筒视他俩的日记,读书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之1,正如翁同稣所言“废时失业殊无谓,然癖好不能除工依笔者粗计,翁心存、翁同能在日记中记载的所读之书,有明确的作者或书名的,分别有50余种和160余种,如周易毛诗大学衍义史记汉书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论理学正宗朱子集等经史子集类书,筹办夷务始末校邠庐抗议普法战纪等中西时务,琴川志会典方志典籍,张氏医通医圣心源周易折
4、中等医药堪舆,潜虚诗钞知止斋诗集等先祖遗集等,无所不包,足见两人读书涉猎广博,并且对前四史一通鉴论理学正宗读书敏求记等经典一读再读。总体而论,两人的读书的目的或功用可分为以下四方面。2.1.1 为工作而读书2.1.2 为休闲而读书很多时候,父子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放松身心和愉悦心情的。如:翁心存心情不好时,“愁闷之极,抱膝端坐,读书自造而已读史至李常侍疾驰入蔡州事,又不禁逸兴飞搦也,在去主持乡试的路上打发时间“读铮涛、文园考差诗;翁同铢常常用读书来遗怀,如.读王船山通鉴论.如对故人”;自省,如“读张杨园集,始知近来放浪多矣”;将读书看做“良药,如看持志垫言,极切实,此等书真予良药”;也以别人来鞭
5、策自己,如“看胡文忠集,服其至性淋漓,吾辈当以为法工父子二人免不了笔墨应酬,常有人请托他们写序、题跋。如能源深让翁心存为其先父所著“史鉴便读(六卷,两册)求序;翁同记略有笔墨应酬,借得盘山志,翻一过,也有为家乡就家庄的张定抠老人“所著四书集解参证等书见赠,请序其诗工2.1.4 借书来读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二父子二人也喜欢借书而读,即使自有此书,仍借他版来读。如:翁心存借雪屋孙先生集于学中门斗处,今日始还之M饭后无惨,向惺庵(徐士芬)借后汉书读之1傍晚向芝农(杜受田)借朱子集读之,得假山诗附录于后”;翁同徽也如此,他1借得曾伯伟家抄鹿邑杂记一本,皆余所未睹也M访李升兰(李芝绶),借得海虞文苑并
6、苏许公集,更借被别人夺去的书来看,如借得季沧苇手批通饕,此庚申年在三槐堂书肆买得,为宝东山(均)先生所夺,今从其嗣子绍彝借来,意欲尽力点一过,父子俩多是向朋僚借读,此可为交谊的一种方式。2.2 校书为了公事、人情、家学.自娱,父子二人也常富校书,即为了校书而读书了。这样的记栽在两人的日记中很多,如:翁心存校恭阅本二册、筹办夷务始末二册,此书共5册,翁心存校了3个月。翁同徽“为荫轩(徐桐)校所辑大学衍义体要二卷:让翁之塔(大保)帮他一起校书,如借得纪晓岚先生藏书两种,一刘蜕文泉子,一读书敏求记,遂以余藏本校之,命大保佐余圈点”;为传承家学.是日始校读先公遗集,拟闭关十日,专心校勘”;晚年还“校淮
7、南两卷,然巳惫矣。校书这种行为,是为了工作、应酬和陶冶心性,也是做学问的重要方式,和子孙一起校对先辈的选集更是弘扬家风和传承家学的重要方法。2.3 聚书翁心存、翁同缺父子所有之书,大部分是购买所得,小部分是别人所赠之书。所购之书多为孤本、善本、抄本,宋、元、明本数百卷,集韵长短经楞严经丁卯集等珍品均以重金购得;受赠之书,不乏精版,但多为时人的文集、志稿、注疏等,丰富了翁氏藏书。具体来说:2.3.1 购书在购书这方面,父子二人都是“书痴,都有逛琉璃厂、隆福寺等书市的习惯,像三槐堂、博古斋、宝文堂等,皆是父子二人都去过的书铺,翁同徽还发出了“游厂,见旧书数种,皆怡邸物,然不敢多看,恐又涿嗜好也的感
8、叹。父子二人因“购书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翁心存购书翁心存曾在小寒节与翁同解一起,往三槐堂阅书竟日,遇鄂顺庭,薄暮冒雪载书而归”;也有因书价太高而不得不放弃购买,如“读书敏求记及述古堂书目亦不载是书,疑是质鼎。钱呢亦浅陋。然行款与通志堂刻小异,其为宋板无疑,置之案头巳久,估人索直二百金,不能购也,还之:更有书商上门推销的,如“湖州书估赵姓来,买得闽本易经、明南监板初印隋书、明修元板新唐书、钞本酌中志明诗综带经堂集重刻玉海各数种,又有旧钞本野获编一部,杂钞各种十册,龙衮江南野史二册、重雕定本鎏诫录二册、庶斋老学丛谈二册、吴人陆辅之友仁吴中旧事一册、秣陵盛时泰玄牍纪二册,严分宜清玩箱一册
9、。皆李申耆先生家藏本。中如江南野史签诫录老学丛谈皆与知不足斋所刊小异,分宜清玩籍与冰山录小异,以案值太昂,还之工这也是翁心存对一次购书情况最详细的记载,这也让翁心存对自己经常买书而发出了.噫,囊无一钱而欲室有千卷,俱矣的感叹,要饬之(2)翁同保购书翁同解对搜购好书乐此不疲,如“求购得王夫之读通卷论,此书求之数年矣”和以竹金购得宋刊苏诗,快意之至”;也喜欢带着子弟去逛书肆,如“薄暮挈斌孙到隆福寺书铺,至则魄黑矣;因此,也为自己的“爱买而发出意兴不减少年,惟足力弱耳。诸事俱废,奈何!1的感叹。不过,翁同露对选购书籍是很有眼力的,他购得集韵长短经和g施题注苏诗值得称道:翁同佛与桀韵的“书绿”最奇特。
10、从他“得见宋本桀韵,钱遵王家物,惊人秘技也,酬以三十金,不售”,不甘心;又“到厂访求集韵,畀以四十金,约以送来,而贾人转欲居奇不售矣,可恨可恨”;恨归恨,还是想再确认版本,就“宋本集韵模糊处甚多,然确是也是因旧物,修伯所藏抄本每页皆有虞山钱遵王述古堂藏书一行,实从宋刊本影写,二百年后乃得,并几校勘,又适在乡后学之室,亦奇缘矣;最终下定决心.始定议以三十四金易集韵,此怡邸物也,囊尝与三兄极力购求之不可得,今乃落吾手,异日对床话雨,当增一段欣赏耳。长短经是翁同佛买的最贵的书。从书舅张姓以宋刻长短经八册来,索八百金,价贵不买;再到“津估张英桂以宋刻长短经八册来售,四库所收即此本也,索八百金,携至园寓
11、静赏之,看后知是精版,价高而犹豫;过了22天后,最终“以巨价三百五十,收得宋刻长短经八册,乾隆御题,岸海励氏物二从1八百到对折的1三百五十”,这是翁同就日记中所载其买的信贵的书。施顾注苏诗就是让翁同飘快意之至的书。此书由南宋施元之、顾禧、施宿合注,原名注东坡先生诗,是现存最早的苏诗编年注本。该书初刊于嘉定六年(1213年),世称嘉定本,后修补重刊于景定三年(1262年),世称景定本,即翁同睇购得本,仅存32卷,是从怡亲王府流出的旧物。翁同睇在此书的题跋中简述了购书经过:尝于叶润臣家得见嘉泰本施顾注苏诗,叹为瑰宝。一日坐殿庐中,桂侍郎以怡邸残书见视,忽睹此本,以二十金购之。前后缺八卷。此虽景定补
12、本,然字画清劲,粲若明珠,恐人家无复数本矣”3.2.3.2 受书受书,即获赠之书,正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在文人的交谊中,书籍是很好的媒介。父子二人的日记中就有大量受书的记载.如:翁心存日记中记“惺庵昨以赐书送来,俾余分析,为分作三分,自留一分,其二分仍送还”,这次徐士芬(惺庵送来了八编类纂南村诗集宗藩训典吏治约言和秦御史疏稿等16种书,共194本,但翁心存只留下了8种64本;受书大多是作为平常礼物,也有是他们不经意间得到的“宝贝,如清晨庞昆B1来,以影钞宋本窦氏联珠集、元本祖庭广记见赠,极精好,甚愧蓿之O再有,本来想买的书,别人知道后,将家藏的献赠,如海州乔生守典,以C嘉庆海州志十册见赠,尚是
13、初印本,其祖霖岩明经所藏也,予家旧有一本在先兄处,子偶与乔生言及,托其购觅,乃生寄书其家,以家藏之本寄来,甚愧荷之,翁心存父翁或封,曾任海州学正,官卑绩显,入祀了名宦祠,此志也是翁成封参与编纂的,对翁心存来说有特殊的意义。2.4 藏书有关翁氏藏书的报道和研究已丰,现仅简述其主要脉络和价值,翁氏藏书起于翁心存,后为翁同书、翁同缺继承和丰富.列“清末九大藏书.之一,再由他们的子侄孙辈,如翁曾文、翁曾源、翁曾翰、翁炯孙、翁斌孙等,维承先志,谨守藏书,时有增益,使翁氏藏书流传至今4,最后由翁之黑、翁万戈等化私为公,功莫大焉!2.4.1 翁心存藏书翁心存是翁氏藏书的奠基人,他先购得同邑藏书家陈揆“稽瑞楼
14、”四万余册藏书,又购得刘喜海、彭元瑞、李兆洛等著名藏书家散出的部分藏书,奠定了翁氏藏书的基础。翁同俗在题虹月归来图时写道:昔我先公好聚书,凡伟入悉以购书,甚至摞岁谷以易之。寒夜篝灯火手自粘补,而吾母加线缉治焉。故吾家图籍虽亲度架阁中,自筋视之,较然识为翁氏书也。后来,翁心存的许多藏书毁于太平天国的兵燹,他由此发出了“欧集予旧有之,今留家中,已化劫灰矣”的感叹!翁同解是翁氏藏书的主要丰厚者,翁氏藏书中的精品多由其购得,他归里时所带的藏书约120种.由于藏书众多“检点书帙,蠢尘满架,乞书看,往往并纸飞去。甚矣,余之懒散也。斌孙助我料理有堵,常以遗书八柜移置新屋后檐,恨不能读,徒事爱护”而烦心,可见
15、守藏之不易,让他感到“一再焚佚,今存者不过十二三耳,故解于今不忍言藏书16)!概之,翁氏藏书经过了几代人的聚藏,数量很多,因战乱迁徙,散失亦多。翁家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藏书地,离家或外放,书籍随行,路途谖远又迁徙频繁,难免有失,这也便能够保存下来的书籍主要集中在家乡、北京和天津等地。同时,虽翁氏族人都有藏书习惯,但各处一地,彼此不能将书合聚,也就无法统一编目,如今从翁同鼾归籍清单、翁氏捐书名录和翁氏转让图书名录等资料中,依然可见翁氏藏书丰富和高精。2.5 著书翁心存、翁同保都是词臣,除编纂皇家典籍、文录外,也留有自己的日记、文集,如知止斋日记知止备诗集翁文希公日记瓶庐诗稿瓶庐诗钞等;两人一起编辑或点校藏书也是常事,如毛诗要义读书敏求记传衣录等;尤其是两人和子孙接力编订家谱,如常熟翁氏入泮同登录海虞翁氏族谱统系图常熟翁氏家录等,其中为了完善家谱,,翁(翁同静)亲自到黄泥桥一带调查务农的老三房一支谱系,制成谱系图”7,便完整的家谱成为传承翁氏家学、弘扬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