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国家的安全观.docx
《论法治国家的安全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法治国家的安全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法治国家的安领安全是亘古通今的诉求,但却是在现代社会成为更加突出的现实问题。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于物理性暴力的危险,更来自于现代科技应用的风险;不仅有当地、当时、确定的威胁,甚至有全球化、跨世代、不确定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同为私主体的其他个人和组织,还来自于拥有公权力的国家和公共团体。吊诡的是,人们对安全的诉求越高,国家对安全的保障越充分,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由空间的日益萎缩。安全与自由之间欠于紧张关系,这是这个时代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究竟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安全、什么水平的安全?个人是否对国家享有一般性的安全保护请求权?国家如何保障安全才能减少对自由的威胁?为了正确解决安全与自由的冲突问题,本文试
2、图设定法治国家的背景,思考安全在公法上的适当定位。一、法治国家中的安全界定安全,是一个宽松有余、人言人殊的不确定概念,是否适合作为法律概念使用成为首要的疑问。这里大致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其一,安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其二,安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其三,安全是个体的还是公共的。这也分别涉及在法治国家之下安全的判断标准和实现机制、安全保障的程度和目标、安全保障的对象和目的问题。(一)客观安全与主观安全首先,安全究竟是一种客观状杰还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在理论上存在客观安全与主观安全之说。所谓客观安全,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揖除危险而形成的客观状态;所谓主观安全,是指在客观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在主观上感受到的
3、安全。前者可以依据适法犯罪统计数据等进行脸证,是一种安全状态:后者则是人的感受,是一种安全感(如果用日本的常用语来表达,两者可分别替换为“安全”与“安心”)。客观安全与主观安全的区分在安全法制上具有重要意义。想象的危险或不安不能成为限制他人自由的根据,不能成为请求国家保护的理由。传统的警察任务在于排除危险(与客观安全相对),而不在千消除不安(与主观安全相对)。现实中,国家也很难不顾及主观安全的变化,主观安全十分重要,关乎民意走向,有时也会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德国学者古斯(Ch.Gusy)指出:“很难找到安全的主观化的根据。免于恐惧的自由是人格权的核心部分,但在民主国家中这种情感并不是同质的,忽
4、视或过小评价这种情感在政治上也是致命的。至少主观安全与客观安全不是有量的、而是有质的不同。安全感作为不成文的规则提示着民主国家生存的前提性课题,是超出治安机关任务的政治任务。”(1)吉田尚正F7(Cfe(t安全4:自由日本0治安含意自治研究80卷11号(2004年)118夏。主观安全应当定位于政治或政策范畴。客观安全是法律问题,而主观安全虽然难以对国家权力直接提出权利性要求,但国家也会采取一定政治措施回应安心的需要,安全感也能在1定程度上对安全法制产生影响。但政治系统和法律系统具有各自的概念体系和目标实现机制,不可简单互用。首先,主观安全在风险分析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对于某种危险或风险的认
5、知,体现着社会的可接受程度,也可能成为风险规制的前提。在风险管理中,风往交流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风险交流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必要的紧张,进而实现安心的状杰。在此之外,主观安全本身不应直接决定国家权力的启动与否及行使方式。其次,主观安全要求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反过来说,透明政府有助于人民的安心。政府公开信息,并辅之以必要的风险沟通,成熟公民自可趋利避害,安全安心。(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Z能通
6、过提供信息等稳健的手段实现安心的,国家就不必动用权力性手段去实现。再次,在主观安全的影响下可能出现象征性立法的现象。所谓“象征性立法是指出现的某种社会现象对社会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国家为了安抚民心而制定法律,作为国家重视解决问题的象征。大约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在德语圄的法社会学和批判性刑法学领域开始讨论象征性立法的现象,在1980年末引起了整个德国刑法学界的关注,象征性立法”一词也多作贬义使用。(3)ThOmaSRiCmer(中空春雅!象徼的刑法占力;J才+0.卜fy状沆比较法学39卷3号(2006年)164页参照。我国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象征性立法问题,也是率先引起刑法学界的警惕。(4)相关
7、研究可参见刘艳红: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二十年来中国刑事立法总评,载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3期,第3549页;程红:象征性刑法及其规避,裁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23-26页;魏昌东:刑法立法反向运动”中的象征主义依向及其规避,载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笫6期,第4459页;相反的观点可参见贾健:象征性刑法“污名化”现象检讨兼论象征性刑法的相对合理性,载法商研究2019年第1期,第67-79页。将安全感作为法律保护的法益,违反法益概念的明确性、特定性、定型化要求,破坏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期性。(5)参见刘炯:法益过度精神化的批判与反思一以安全感法益化为中心.载政治与法律2015年笫6期,第7
8、5-78页。实际上,在治安领域、科技应用的风险领域,这种象征性立法也是存在的,应当引起公法学界足够的警惕。举例而言,因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引起众怒,2015年食品安全法修改时引入重罚机制,大幅提高处罚的起点和倍数,具有较为明显的象征性。但这种做法未必能收到治理效果,反而会破坏法制的协调性、违反过罚相当原则、影晌行政处罚的效率、降低法律的可执行性。(6)参见王贵松:食安法修改应摒弃重罚思维,载中国食品报2015年4月22日,第3版。如果将“安全”定义为某种程度客观上能把握的无危险的状态二那么,按照领域将威胁“安全”的危险1予以特定化大致是不难的。在我国有十多部以安全”命名的法律,诸如道路交通安全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治 国家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