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因何团结?——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科学主义、责任伦理与法治.docx
《人们因何团结?——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科学主义、责任伦理与法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们因何团结?——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科学主义、责任伦理与法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们因何团结?一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科学主义伦理与法治一、提出问题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实践经脸的总结,既是时未来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一种经验积累。同时,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对中国经验的一种有效解读,可以形成与既有理论的对话,为我们准确理解中国式治理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分析样本。从过往来看,如何有效控制住病毒的传播、如何形成较优的防控体系、如何处理好由疫情所引发的各种社会伦理问题,是绝大部分有关公共卫生和疫情研究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1)参见李广德:我国公共卫生法治的理论坐标与制度构建,教中国法学2023年第5期,第2543页;苏玉菊、王晨光:论公共卫生规制的伦
2、理与法律原则一寻求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平衡,载行政法论丛(第16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308页;武汉大学公共卫生治理研究谡题组:防疫常态化下公共卫生治理的思考与建议,我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6期,第1-7页。然而,就此次疫情防控社会科学领域既有研究来看,关注政府能力、关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的研究成果较多,(2)比如王绍光回顾了我国预防为主的防疫疾控体系及其所经历过四次危机,指出“预防为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举措中,落实到人员与资金的配置上;王旭从行政组织任务的角度,讨论了重大传染病危机应对中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陈武等学者分析了政府应急管理举措与疫情分布的时空关系;王轶、陈伟等学
3、者探讨了疫情防控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参见王绍光:预防必须为主一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载文化纵横2023年第2期,第65-69页;王旭:重大传染病危机应对的行政组织法调控,载法学2023年第3期,第76-93页;陈武、张海波、高睿:新冠疫情应急管理中的管制政策与疫情分布的时空关系一以2023年春节期间湖北省各地区应对策略为例,载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3年第3期,第16-28页;王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载法学2023年第3期,第36-48页;陈伟:新冠疫情背景下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解绛扩张及其回归,栽政治与法律B2023年第5期,第18-29页。对有关疫情期间民众参与及其影
4、响的研究成果则较少。这一状况并不利于我们对疫情防控经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为,无论如何,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国家层面的组织动员和社会层面民众的回应与参与,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样重要。只有将民众的回应和参与与国家的组织动员结合起耒观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对疫情防控的效果和经也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基于此,本文将提供一个在公共卫生危机时候民众积极回应和有效参与疫情防控,并与国家形成有效互动的具体分析样本。无论是媒体报道中常出现的“逆行者”形象、事迹,抑或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自觉“宅”在家、自觉配合防控工作的开展等,实际上都是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民众回应和参与最直观的展现。在本文中,我们将这种民众的参与和互动
5、称之为是一种人们基于互相负责的“社会团结在面对疫情时候,人们因何会团结在一起,以及是什么因素在保障着社会团结的维系,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3)关于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团结和分化”的讨论,可参见张剑源:再造团结: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84-195页。另外,为了更清晰的把握这一问题,本文还将在比较的视野中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毋博置疑,在面对新冠疫情时候,不同国家的话语和政策建构还是呈现出较大的不同。除了我们这里所说的“团结”话语外,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还广泛存在着很多基于“自由主义的”或个体主义的话语体系和政策建构,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自主。对不同模式的比较
6、,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团结在此次中国的疫情阻击战中的独特性及其意义。文章将分别从科学主义、责任伦理、法治三个维度,来探讨此次阻击战中团结是如何塑成这一核心问题,并将会在最后一部分对团结这一经舱的意义进行一定的讨论。本文中,科学主义并非一个过往研究中所讨论的唯科学主义的概念,(4)唯科学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耒认识。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笫3页。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祝念。强调科学知识对人们行动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其它因素对人们行动的影晌;强调科学知识对人们行动的外在型塑,但更强调人们在掌握科学知识基础
7、上科学意识的形成与内化。“责任伦理则是指中国人所特有的那种在维护人际关系、维护集体和维护国家安全及秩序时候的富有责任感的个人心性和集体意识。二、文献回顾和进路将医学和疾病问题纳入社会、政治等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其中,有两个概念尤其重要,一个是“躯体化”、一个是“隐喻”。前一个概念在凯博文(ArthUrK1eiman)等学者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讨论。在他们那里,躯体化1主要是指,个体的苦痛通过一种生理疾病的习惯用语表达出来,包括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医模式。也就是说,个体经历了严重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却通过身体这一媒介来解器.表达、体验和应对这些问
8、题。(5)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郁金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9页。后一个概念则主要来源于桑塔格(SUSanSontag)的阐释。在她看来,在疾病被赋予的某些道镌判断之下,潜藏着有关美与丑、洁与不洁、熟悉与陌生或怪异的审美判断。(6)美桑塔格:疾病的隙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更。不难看出,躯体化概念所强调的是一种“忽视”的状态,深刻揭示了个体生理病痛之外,外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而隐喻溉念所强调的则是一种过度的状态,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对个体生理病痛的“过度解读”,甚至污名化。沿着这样1种“超越医学”的框架,学者针对公共危机产出了1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刘绍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们 团结 公共卫生 危机 中的 科学主义 责任 伦理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