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 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 古诗三首.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一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石子小路。【生】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坐】因为。3、诗词大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4、诗歌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2、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5、精彩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第二首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
3、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2、字词解释:【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擎】举,向上托。【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正】最
4、【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3、诗词大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4、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5、精彩赏析: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
5、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第三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作者介绍: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2、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知】猜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也叫蝴蝴。【篱落】篱笆。3、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4、课文主题: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5、精彩赏析: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J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